第七课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课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

第七課 孟子選――五十步笑百步  孟 子 寫作背景   依《史記》所載,從梁惠王二年起魏國局勢危殆,正是多事之秋,因此梁惠王廣招天下賢士以為奮起之資,才有後來孟子的魏國之行。梁惠王經過與孟子的多次談話,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這從「寡人願安承教」一語可知。 作者相關:孟子 字 號 名軻,後人尊為「亞聖」 生 平 1.孟軻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孟孫、叔孫、季孫同是魯桓公的庶子,所以稱為三桓。孟孫的嫡系稱孟孫氏,其餘諸支子就改姓孟氏。春秋以後,三桓的子孫式微,孟軻的祖上就從魯國遷到鄒國。 2.據孟氏三遷記記載,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孟激就死了,他的母親仉氏是賢德的婦女。 3.孟軻稍長,從學於子思的弟子。孟軻精通五經之學,尤其在詩、書、 春秋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雖然沒有直接「得為孔子徒」,但卻對孔丘推崇備至,並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 孔子也。」又說:「乃所願,則學 孔子也。」    4.孟軻是孔丘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處進退也和孔子相似。壯年以後從事教育;中年以後懷抱政治理想遊歷各國,但卻得不到重用;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孟軻的一生,除中年以後有二十多年周遊列國外,主要從事教育活動。他曾經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的弟子也許沒有孔子那麼多,但僅就《孟子》書中記載確切可考的就已經有十幾個人。最著名的如公孫丑、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孟仲子等。因此,孟軻是戰國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5.周顯王四十一年,當時列國競爭,合縱連橫之說盛行,張儀相秦。孟軻在梁批評他們「以順者為正,妾婦之道也。」意即這些人是迎合國君,諂媚求榮的人。 6.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見襄王沒有國君的樣子,很是厭惡,不久就離開魏國到了齊國,備受優禮和尊重。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和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大講「保民而王」和「制民之產」的道理。他的主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並非當務之急,因而被看作迂闊之論。 7.孟子在齊有五、六年,曾一度為卿,但是這個卿「無官守」,也「無言責」。齊宣王只是把他當成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而已。本想依靠宣王來推行政治主張的孟子決定離開,又去了宋國。宋國是個小國家,孟子沒待上多久便去了薛,最後回到家鄉鄒國。其間,孟子的門徒樂正子在魯國治理國政,孟子想去魯國,但被嬖人臧倉從中作梗,只能感嘆「吾之不遇魯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 8.由於政治上一再受挫,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孟子只好仿效孔子,回到家鄉從事教學活動,同他的弟子一起把自己的言論編成《孟子》七篇。 篇 章 1.全書凡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十四篇 2.司馬遷說「作《孟子》七篇」。《漢書?藝文志》則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最早的《孟子注》作者趙岐,分《孟子》為「內書」七篇,「外書」四篇。 3.七篇篇名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4.篇名取自首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定的含義。 體 裁 語錄體 學說要旨 道性善、講仁政、尊王賤霸、民貴君輕、重禮義、輕功利 主要 思想 1.性善論:中心思想 ?孟子認為人具有一種先天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人生來就具有「善端」。善端有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修養論: ?人性雖然具有善端,無奈有些人天生的善端會喪失掉。孟子認為人會喪失善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為陷溺於環境,受外物的影響;二為過於注重生理欲望的追求滿足,致使本心逐漸萎縮喪失。因此,在涵養工夫,必須做到: (1)求放心:把放失的本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找回來,以恢復原有的善性之端。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仁義禮智都內在於人,是人心、是人路,不必外求,找回亡失的本心,即是為人處世、修養品德的根本之道。 (2)寡欲:儘量節制生理欲望的需求,以避免受其引誘而放失本心。 ?孟子的修養論,在於避免物的引誘,不讓自己沉淪感官欲望。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又說必須培養夜氣,喚起本心,讓自己能夠再從惡中振起(告子上)。 (3)存心養性: ?成善的途徑雖然簡易,但是稍一不小心,便會淪入惡徒,所以孟子不斷提醒人要小心,時時刻刻存心養性,不可須臾怠惰,他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盡心上)孟子將涵養心性、成善進德的修養責任歸於自己。意在警惕人千萬不要自暴自棄或自賊,勿使欲望梏桎人性,敗壞道德。 3.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標在於講明父子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