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育过程卫生.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 教育过程卫生

2、蛋白质 组织的修复和生长 每日摄取的蛋白质应该相当于全天热量摄入总量的10%—15%。 3、脂肪:寒冷地区和热量消耗大的运动 4、水:应及时补充水,但不易一次性大量补水 5、无机盐: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运动后电解质随汗液排出,尤其是儿童适应调节机制较差,应及时补充无机盐 5、学习动机 榜样、鼓励、理想、信念 对学习的认知 学习的最重要原动力 学习兴趣 大脑皮层的学习效率 6、心理状态和情绪 7.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学习负荷的评价 学习负荷(1earning load) 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1、工作强度:学习数量、难度(不易定量) 2、工作时间(易定量) 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的依据,目的是及时发现早期疲劳,以便采取及时组织休息等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展。 学习负荷受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难度和份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多重影响。学习负荷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由学习时间长短来反映。 学习卫生的目的是防止学习负荷过重,避免疲劳发展为过劳,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必须了解学习过程中工作能力和生理功能的变动情况,以及时发现早期疲劳,组织合理的休息。 (一)疲劳、疲倦和过劳 1.疲劳:是在过强过长刺激下,因大脑皮层细胞功能损耗超过限度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抑制。 (1)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在此主要指“学习疲劳”(1earning fatigue),是因脑力工作时间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疲劳时皮层细胞暂停工作,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全身工作状态也处于低 (2)疲劳的两个阶段 可根据皮层细胞的功能兴奋和内抑制状态,将疲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疲劳(early fatigue),主要表现为兴奋过程泛化,内抑制过程减弱; 第二阶段为显著疲劳(significant fatigue),表现为兴奋和内抑制过程都减弱。 这两种疲劳都能够通过休息,使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所不同的是,前者更易及时得到恢复,且恢复效果更好。 2、过劳 过劳(excessiVefatigue),是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过劳的指征是: (1)工作能力变化曲线异常 (2)心理功能下降 (3)精神状态差 (4)体征上 3、疲劳与疲倦 (1)疲劳与疲倦的一致性 疲劳是客观的生理现象,可直接测定。疲倦则是人的主观感觉。两者的生理机制均与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有关,故疲劳时常感觉到疲倦,疲倦也常伴有疲劳指征,但有时会出现两者表现不一致的情况。 (2)疲劳与疲倦的不一致性 情绪高涨时,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肾上腺系统被激活,使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虽有疲劳指征、但疲倦感不明显,反之亦然。 a.从事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当学生从事有兴趣的学习活动时,虽疲劳的客观指标已显著下降,仍可坚持工作而不感觉疲倦; b.从事厌烦的学习活动 当被迫进行单调、乏味而没有兴趣的学习时,尽管脑力工作时间不久,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未下降,他们却感觉疲倦,拒绝继续学习下去。 c. 幼小儿童 幼小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中兴奋过程占优势,疲劳刚出现时常不伴有疲倦感; d. 青春期少年 青春期少年的大脑皮层兴奋阈低,易引起过度兴奋而不感觉疲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疲劳的客观指征。 综上所述,制定学习负荷的卫生标准,主要以大脑皮层刚出现保护性抑制(早期疲劳)的客观指征为生理依据,即当学习达到早期疲劳便应及时休息。 三、学习疲劳的表现 疲劳发生的机制是高级神经活动(尤其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出现障碍。这种障碍导致在不同的疲劳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所调节的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可作为反映疲劳的客观指标。 1、早期疲劳的表现 (1)皮层不能形成有效的兴奋灶(注意力出现不能集中,对阳性刺激反应性下降,反应时延长) (2)出现内抑制障碍(对阴性刺激有反应,如上课时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小动作多,周围稍有动静即转移注意力等。) 2、显著疲劳的表现 (1)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减弱(如上课时打呵欠和瞌睡,对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条件刺激不但引起错误反应增多,且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长;) (2)出现后抑制现象(发呆、若有所思、视而不见) (三)学习疲劳的研究方法 1.体征和行为观察法 2.教育心理学方法 3.直接和间接生理学方法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