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注释再辨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VIP

2015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注释再辨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注释再辨正 教学之余重新翻阅2009年的《语文学习》第10期,读到田春林老师的大作《〈记念刘和珍君〉中不得不说的三个“注释”一文。在该文中,田老师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的三条注释作了可以说是材料翔实、旁征博引的解证,其认真态度和钻研精神令人尊敬。但认真拜读了田老师对“到底是谁命令开枪”“哪里来的‘流氓’”,特别是“《闲话》是‘阴险的论调’”等三个注释的分析解证之后,却疑窦丛生,有些话如鲠在喉,也“不得不说”。 先说第一个注释,三一八惨案中“到底是谁命令开枪”,至今史家对此尚无定论,属无头公案。田文中认为“段难辞其咎”,还一再指出只要人教版教材注释在“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学生开枪”的“段祺瑞”后面加上“执政府”三字也就比较稳妥了。然而,田老师在表白“无意美化段祺瑞”之后,却引用段祺瑞的一番抗日言论以证明段祺瑞晚年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并生发出要“憎而知其善”,对人事要做出“客观的判断”的一番议论。这番话为什么“不得不说”,读后令人“反倒生出一些疑惑”来。段祺瑞晚年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与他在“三一八”惨案中是否命令向请愿学生开枪并没有必然联系,也与人教版教材注释的准确性并不直接相干,那么,这段偏离论题的话“不得不说”,难道又有什么别的意义么? 第二个注释“哪里来的‘流氓’”,田老师认为,将那些把女师大学生强拖出校的“男女武将”“统称‘男女流氓’至少应该是说不过去的”。这一看法显然有些武断,失之于轻率了。何为流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②指放刁、撒赖、施展下流手段等恶劣行为。”我们就借田文中引用的耿法先生在2006年第11期《书屋》刊发的《强作惊人语背后的曲解与悲哀》一文中的一段话,来看看把鲁迅文中的“男女武将”说成“流氓”是否真的“说不过去”。 “8月22日下午,刘百昭再次率领武装巡警和大批老妈子、茶役,冲入女师大,十多人挟持一名女学生,殴打凌辱,强拖出校,把女学生一个个捆塞到十多辆汽车中,拉到校外禁闭起来。这天,多名学生受伤,两人重伤,七人失踪。” 在一个自以为“物质虽不及他国,而文化优异有足多者”(《西滢闲话·文化的交流》)的文明礼仪国度里,又是在这样一个标榜传统、遵从优雅的女校里,“刘百昭率领”的男女如此对待女学生,不属于“为非作歹”吗?不是“施展下流手段的”“恶劣行为”吗?称他们为“男女流氓”,应该说一点儿也不算过分。而田老师认为,对其 “统称‘男女流氓’至少应该是说不过去的”,那么,“至多”呢? 关于第三个注释,“《闲话》是‘阴险的论调’”,田文引用著名作家韩石山和北大教授吴福辉的话来批评“教材编者”对陈西滢的“评价失当”,进而断定鲁迅也“不可能跳开历史的局限”,“鲁迅的许多文字已辛辣到近乎刻薄”,这种看法恐怕就不仅仅是针对人教社的一则注释了吧。然而,遗憾的很,田文的观点和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鲁迅先生“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并非专指陈西滢的《闲话》。田文中说鲁迅“将其言论称为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既不符合事实,在逻辑上也讲不通。 教材的注解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3月20日《晨报》‘时论’栏发表林学衡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诬称‘激于义气,挺(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该文还攻击‘共产派诸君故杀青年,希图利己’。3月22日《晨报》又发表陈渊泉写的题为《群众领袖安在》的社论说:‘纯洁爱国之百数十青年即间接死于若辈之手’。”上述论调,很明显是在为段祺瑞执政府开脱,公然混淆视听,有意把人们的愤怒的视线引向“若辈(即所谓“群众领袖”)”。 我们再看看陈西滢在《闲话》中的表述: “对理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幼童,勉强灌输种种的武断的政治或宗教的信条,在我看来,已经当得起虐待的名字,何况叫他们去参加他们还莫名其妙的运动……他们还没有审判力,他们还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志。 那天在天安门开会后,他们本不打算再到执政府。因为他们听见主席宣布执政府的卫队已经解除了武装,┅┅所以又到执政府门前去瞧热闹。 ┅┅要是主席明明知道卫队没有解除武装,他故意那样说,他的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要是他误听流言,不思索调查,便信以为真,公然宣布,也未免不负民众领袖的责任。┅┅宣读的信,出于捏造,那捏造的人,又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论战中的鲁迅》105-106页,京华出版社,2006年5月) 这里陈西滢所言之“民众领袖”是实有所指的。课文注释①这样表述,“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此次运动的直接领导人是李大钊和徐谦等。李大钊是北大教授,中共北方区领导人;徐谦是中俄大学校长,他的另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三月十八日上午集会,中共方面李大钊、陈乔年等出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9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