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DOC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环境教育的功能与实践 ?在举行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第五届环发部长会议大会发言中说:“中国将率先担起大国环保责任。这次会议确定“绿色增长”为主题,非常切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绿色增长”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增长越快,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就越严重。环境危机不是明天的问题,而是今天的问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今年又提出构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也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①] 所以担当此次课改重任的历史教师责无旁贷,重新审视历史学科的环保教育功能和在教学中如何去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开始重视环境教育,但大都集中在自然、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象历史这样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往往被忽略。历史学科是重要的社会学科之一,具有“知古鉴今”的社会作用,它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我们认为,在环境教育问题上,历史学科不应置身事外:(一)历史丰富的环保意识和悠久的环保实践,有许多积极成份应当继承;(二)历史教育已经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历史上对环境破坏的后果与教训,应当引以为戒;(四)进行环境教育,历史学科极具潜能。而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出现又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业经济学家郭书田先生总结出我国自然生态失衡等七大“赤字” :水土流失面积大于治理面积,风蚀和水蚀达3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北方沙漠化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每年新增2000多亩;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每年新增面积2000多亩;工业三废污染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酸雨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由80年代末的15%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水资源浪费,约70%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仅40%;耕地每年净流失300多万亩”。[②]由此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历史的发展而沉积下来的。 跨入21世纪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带着在20世纪中与大自然搏斗、与灾害搏斗的疲惫。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调理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弥补人类在以往年代所犯的过错,如何充分发挥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这些显然都是极端严肃的课题,需要人类认真地思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刻不容缓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是通过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影响,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并且达到改变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增强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及环保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本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想法,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抓住点点滴滴,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渗透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新课标指导下,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依托教材渗透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历史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素材,适时穿插 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不要蜻蜓点水,而应充分利用教材仔细研究教材素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选好切入点,有选择地适时穿插。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争霸的影响时,及时向学生渗透:战国时代,各国割据称雄,往往“雍防百川,各以为利” 。例如齐和赵、魏以黄河为界,赵、魏地势高,齐地势低,河水常泛滥,齐就在沿黄河二十五里处筑了堤防,从此河水泛滥时“西泛赵、魏” ,于是赵、魏也在沿黄河二十五里处筑起堤防。在黄河两岸五十里间,河水时来时去,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各自为政的结果,只顾自己的利益,遇到天旱就争夺水源,故意阻塞别国水源;遇到洪水就放到别国,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以邻国为壑”。处于战争状态的各国,把决堤放水作为进攻或防御的手段,造成严重后果。从公元前332年到公元272年的600年间,黄河三度为灾,便是明证。可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 又如学习中国历代国家政治中心城市时,在欣赏其雄伟壮观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其宏伟是建立在对大自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