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低渗透采油区注水开发项目注采有效性评价探究
低渗透采油区注水开发项目注采有效性评价探究摘 要: 低渗透采油区注水开发项目注采有效性评价问题研究是当前油田开发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关系到如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有效延长油田开发寿命,做到油藏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等问题。本文以七里村采油厂瓦村油区为例,提出了低渗透采油区注水开发项目注采有效性评价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注水开发的有效性理论方法研究现状,探讨了注采有效性判断指标,并就水驱采收率评价以及水驱经济评价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低渗透采油区; 注水开发项目; 注采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TE3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40-02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文明遐迩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就诞生在这里。该厂位于延长县城西3.5公里处,其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延长石油厂。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目前已形成集勘探、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石油生产单位。
全厂现有职工1428名,下设9个生产单位、7个后勤服务单位、19个职能部门。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面积24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25亿吨。截止2005年底,拥有固定资产14.43亿元。现有生产井3600余口,各类生产设备3778台(套)。至2006年,累计生产原油333.6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30万吨。
一、问题的提出
延长油田位于陕西省延长县西部七里村、黑家堡、郭旗、郑庄等四个乡镇境内,东起七里村,西到槐树圪崂(县界),北起黑家堡,南抵扬寺坡,勘探开发面积约400km2。北部与甘谷驿油田相邻,西部为姚店油田和川口油田。区内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并存的黄土塬地貌,地面海拔840~1200m,相对高差200m左右。
延长油田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延长地区就有人利用地表油苗,“石油”一词就来源于宋代沈括对此处油苗的描述。其前身“延长石油官厂”创建于1905年,是我国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1907年5月,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延1井”在延长县城外开钻,完井后日产原油达1.5吨。成为延长油田乃至陕北浅油层勘探开发的开端。
“七五”以来,延长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九五”以来,探明储量及原油产能迅速增长。1988年完成了郭旗区滚动勘探,1999年完成了郑庄区滚动勘探,2001年完成了郭旗西区滚动勘探,使油田面积迅速扩大,储量大幅增长,同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年产原油突破十万吨大关。2001年产原油17.8万吨,累计产油188.8万吨。区内分别在七里村、郭旗、郑庄、郭旗西区等区块进行了储量计算,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74.5km2,地质储量9307×104t。
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区块是七里村采油厂较早开发的瓦村油区。该油区目前的开采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开采现状:瓦村油区面积1.65KM2,分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区块,储量丰度57.9万吨/KM2,储量95.535万吨,标定采收率10.1%。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52.75%,自然能量开采下,油区现有油井68口,根据目前收集到63口井数据,区块采出程度达到11.7%。油井全部为裸眼完井,两区块分别自83年和90年投入开发至今,先后进行过多次压裂,平均单井压裂达7井次,最多压裂次数达15次。当前该油区的平均单井采油量只有2吨/月左右,单井采油量大多数小于100公斤/天,较低的产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油区的有效开发。
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该油区已进入一次开发末期,开发效果很差,产油量太低,单井采油量大多数小于100公斤/天,地层亏空严重,能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油区的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了目前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常用方法,结合瓦村采油区地质、油藏及目前开发情况,拟通过对油区东北部进行污水回注,西南部进行打加密井(检查井)来提高整个油区的采收率。
二、国内外关于注水开发的有效性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我国在50年代着手对注水开发油田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指导性结论,提出了许多经验性公式来预测注水油田可采储量。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提出利用多种驱替特征曲线来预测注水油田的水驱可采储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甲型曲线,这种利用多种驱替特征曲线来预测注水油田的水驱可采储量中,以甲型曲线和新丙型曲线精度较高。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发现使用驱替特征曲线来预测注水油田的水驱可采储量,仅考虑了采出量(油、水)之间的关系,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以后,随着注水量的不断增加,注水成本也将不断增加。注水指标作为衡量开发效果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预测开发指标方法。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