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壶瓶山镇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建设营造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小城镇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4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会议明确今后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壶瓶山镇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为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小城镇发展,为实现“十五”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小城镇科学发展观,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变革性发展:但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盲目地照搬照抄,未能突出地方特色,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下面就以“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为例,探析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小城镇品位,把壶瓶山镇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国策下的、有地方特色的山地式生态小城镇。 1 概要 壶瓶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距石门县城110km。壶瓶山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青山系,地处湘西北和鄂西南鹤峰、五峰交界地带,主峰海拔2098.7m,为湖南第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壶瓶山镇现己进入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列,先后被省里确定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湖南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建设单位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单位,同时被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之一。 壶瓶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北望滚滚东去的长江,南观烟波浩渺的洞庭,西连万壑千山的武陵源,东临三国名城荆州,壶瓶山正处于中心大本营的位置,使长江三峡、石城荆州、世外桃源夹山寺、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从而形成中南山、水、石、林、园的大旅行框架。 壶瓶山外部交通非常便利。常德机场、张家界机场分列左右,焦柳铁路、石长铁路交汇于石门,G207国道擦边而过,省道S303纵穿壶瓶山镇;内部有泥江、泥南等多条便捷交通联系通道。 壶瓶山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至2001年底,辖4个集镇(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和1个林场(东山峰林场),全镇总人口41384人,总面积785.8km2: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c90年可比价)6940万元:镇区建成区面积43.5hm2。城镇人口5095人,人均用地85.4m2。 壶瓶山镇当前城镇建设未能充分展现自身区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缺乏本土民族城镇独有的特色。 2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 打造山地式生态城镇景观,树旅游城镇形象品牌,创土家文化古镇,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壶瓶山镇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城镇建设目标。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人实际,切实解决壶瓶山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活跃城镇经济,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市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调整改善城镇职能,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全面配套建设,体现民族乡的风采与特点。提升城镇品位,美化城镇面貌,通过对土地和资源的整体规划,保持规划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特色与创新 为了更好指导和服务壶瓶山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次规划修编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思: 3.1 山地式生态城镇发展模式――组团状城镇结构形态 城镇的魅力源自城镇的特色,城镇只有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才能产生吸引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壶瓶山镇区(泥沙古镇)位于青山环抱之中,渫水穿镇而过,古镇依山伴水,山、水、城、人和谐共生。规划充分利用该镇独特的自然环境,依据山域地城市学、生态学等理论,综合各种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积极探索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布局模式,形成“一心(泥沙古镇)、一带(渫水风光带)、四片(东汉大洒店、大胜、楠树坡、望月湖)”的城镇布局结构,构筑“山、水、城”相问,有机生长的组团式城镇空间形态。 3.2 深化规划成果,突出可操作性――方便管理的规划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针对规划实施难的问题,特别是小城镇一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小城镇总体规划“宜细”。本次规划按控规深度将镇区建设用地分为84个地块,对各地块开发强度及设计导则,作出定性定量控制;同时提出空间管制理念,将镇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