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快速检测 - 仪器信息网.doc

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快速检测 - 仪器信息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快速检测 - 仪器信息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理化检验培训讲义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五日 编写说明 理化检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技术支撑。国家疾控中心在2004年举办了多次突发中毒事件理化检验培训班,山东省疾控中心先后4次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培训,了解了一些检验新技术。为加强和完善全省疾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全省理化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在突发空气、水质和食品中毒等方面检测的工作素质,省理化所组织编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化检验培训讲义》,本讲义收集了有关专家的著作、讲义章节,汇编而成。本讲义仅作为本次讲座的参考教材之用。 由于时间仓促,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999年1月 目 录 突发毒物危害事件与突发化学中毒概论 4 毒物快速检测 26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测定方法 33 吹扫捕集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突发毒物危害事件与突发化学中毒概论 一、毒物的基本概念 (一)毒物的涵义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小剂量后,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外源物。人们一般把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形成的、可引起其它生物体损害的物质称为生物毒素(toxin)))))) (3)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皮肤的影响。环境温度升高,使皮肤血循环加速,促进化学物的经皮吸收。一般认为,室温在20~30℃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化学物渗透率增加1-2倍。环境中湿度增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相应提高,角质层水化,使水溶性化学物易于渗透皮肤。 4.其他途径 如1滴(约0.04ml)四乙基焦磷酸酯滴入眼中,能致大鼠死亡,也很易致人死亡。 此外,在毒理学的动物实验中,有时也采用静脉、腹腔、皮下和肌肉注射等途径将毒物注入体内。静脉注时使毒物直接进入血液,去除了吸收过程。腹腔注射后毒物吸收较快是因为腹腔血供丰富且表面积相对较大,而且腹腔注射毒物需先经过肝脏后再分布到其他组织。皮下和肌肉注射毒物吸收较慢,但能直接进入一般循环。 (二)分布 1.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毒埋学意义 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也不一样。研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有利于了解外源化学物的靶器官和贮存库。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和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是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在外源化学物的初始分布阶段主要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灌注速率。人体器官组织灌注速率高的有肺、肾上腺、肾、甲状腺、肝、心、小肠、脑[血流速率1000-55 ml/(min·100g)],灌注速率低的有皮肤、骨骼肌、结缔组织、脂肪(血流速率5-1 ml/(min·100g)。在初始分布阶段,灌注好的器官,外源化学物浓度高。但随时间延长,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和器官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的影响,引起外源化学物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铅一次经口染毒后2h,剂量的50%在肝内,l个月后铅体内残留剂量的90%与骨结合。一次静脉注射二噁英(TCDD)后5min,剂量的15%在肺内,近约1%在脂肪中,但24h后仅有剂量的0.3%在肺中,约20%在脂肪中。 某些毒物不易通过细胞膜而使其分布受限,仅存在于血液中;而有些毒物可迅速通过细胞膜而分布在全身;有些毒物因为蛋白结合、主动转运或高度脂溶性而在机体的某些部位蓄积。 2.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 毒物蓄积部位可被认为是贮存库(storage depot)。在这些贮存库中的毒物总是与血浆中的游离型保持动态平衡。当化学物质经生物转化或经机体排泄时,贮存库就会释放出更多的来补充。因此,有蓄积的化学物可有很长的生物半减期。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另一方面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游离型毒物间存在平衡,当血浆中游离型毒物被排除后(如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贮存库中的化学物就会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而成为血液中游离型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危害。 2.1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 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其它化学物质的功能,尤其是清蛋白的结合量最高。不同的外源化学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量不同,如安替比林不结合,丙烯巴比妥结合50%,杀虫剂狄氏剂结合99%。结合型外源化学物由于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