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卒姆托作品引发建筑“物质性”思考.docVIP

由卒姆托作品引发建筑“物质性”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卒姆托作品引发建筑“物质性”思考

由卒姆托作品引发建筑“物质性”思考【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卒姆托在瓦尔斯浴场墙体上片麻岩和St. Benedict 教堂木瓦的用法,。通过将建筑材料的物质性,理解成为一种具体地方的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本文试图从卒姆托的建筑身上,探究建筑覆层如何避免异化成为无关痛痒的表皮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将物质材料和建造相结合进行新的再创造。 【关键词】彼得.卒姆托,眼状片麻岩,瓦尔斯温泉浴场,木瓦,物质性,物质,覆层 在面对近年来被翻炒火热的建筑“表皮”(skin)、“覆层”(cladding)、“物质性”(materiality)、“现象”(phenomenon)的概念时,卒姆托的建筑总能提供一些既密切相关又深刻不同的视角。想从卒姆托在瓦尔斯浴场设计中所展示的工作态度入手,去反思一下为何建筑的“物质性”命题会在我们的建筑中缘起,又怎样才能走向一种新的物质复魅。 英文中material(物质的、材料)、matter(物质)同时含有了拉丁词根materia――类似汉语 “材质”的意思,即木头身上坚硬的核心部分;也含有了mater――即“母亲”的意思。我们汉语中的“万物”,虽不是thing的对应物,同样含有生灵之意。可以这么说,每个古老的民族在面对眼前的物质世界时,都曾感受到了自然本身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繁衍力。 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设 计 师:彼得#8226;卒姆托 Peter Zumthor 所在国家:瑞士 所在地区:瓦尔斯 在获得普利策奖之后接受美联社记者电话采访时,卒姆托说:“希望我拿这个奖能给予年轻人诸多希望。他们会说,卒姆托这样做,所以我们应该也能这样做――致力于建筑的所有方面,而非仅致力于形象或外表。” 卒姆托称那些奢侈工程为“美丽表象”。“我更在乎真东西、在乎实质,”他说,“这就是我设计耗时比别人多的原因。 从一个4000平米的浴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太多的东西。有关建筑“物质性”的讨论一旦深入到具体建筑身上,如此微妙复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中,不可能被完全消解成为材料科学。在地质学的命名中,岩石的种类也就300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工匠眼中,天然石材的名称却有几万种。二者的数量差别,也正是“作为基质的物质”与“文化行动中的物质性”的差别。机缘巧合,沉睡在地层中仍在缓慢变化的矿石,记录着地质事件的矿石们,遭 遇到了采矿人,并因为自己的某些品性,向工匠们展示了自己的某些“潜能”。然后,靠着工匠的双手(如今是机器)把它们加工成为建筑的基石,或是宛若植物枝干的哥特式教堂里的石肋。在这样的物质变形系列中,每一步都同时交织着手艺、目光、思考、材质、模式、改动。就像人的肌肤会呼吸、会展示生命体症,甚至会因为愤怒或兴奋变色一样,建筑的肌肤也曾经具有着表情和与外界交流的功能。这里,没有恒定的公式,也不存在唯一解。很久以来,建筑的肌肤就是在和具体的人群以及具体的场地氛围的对话中,适应着,工作着,缓慢地老去。在现代建筑身上,建筑的肌肤转化成了覆层,成了装饰,或是防止内心受伤的面具,我们也就在建筑材料的“物质性”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事物:比如,仿古做旧的技术,大量的合成材料,昂贵但不体现本地属性的舶来品,以及在电脑界面上的虚拟材质。我们也在反反复复的关于“装饰”/“不装饰”、“真实”/“不真实”的争吵中,看到了潜伏在建筑表皮中的那个挥之不去的话题:自然与人、客体与主体、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到底该构建怎样的关系?显然,倘若心灵无法返回身体,物质仍然剥离感情,建筑持续地隔绝于土地,此类似争吵还将持续下去。 自90年代以来,人类学中也开始重视对于“物质性”的讨论。作为一个把他者“文化”当成自己的体验、观察、报道、研究对象的学科,人类学里关注的“物质性”也是怎样调和与重塑个体与社会、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心灵与身体、理念与物质、结构与过程的关系。这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梅洛-庞蒂、布迪厄、德勒兹等人的影子。人类学家的“物质性”也是希望“文化”能从传统的符号论告别,同时又不要重新陷入唯物、客观主义的泥潭里。 瑞士瓦尔斯的温泉浴场,使石材变得登峰造极 。而且卒姆托的设计概念,空间的组织规律和空间划分特征,光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 这些看着错落、不规则的片麻岩条,实际上只有3种厚度型号,31mm、 47mm、 63mm。每道石间抹灰的厚度为3mm,这样,由上述三种厚度型号的石条加上3道抹灰构成的一条石带就是15cm。这栋建筑所有贴着片麻岩的部分都是基于15cm这一基本单元:地面、过梁、窗沿、门框,天花的条板,踏步上的板材,都是基于这一单元。由于长度上的错位,石条的确很像“织品”。卒姆托说,我们“将这些层累的石条和接缝编织成为具有着一种均匀、不间断的结构化的肌理条带”。由此,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