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ay,2008
总第170期 第5期 Academic Exchange Sefial No.170 No.5
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嬗变过程
李新颖
(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40)
[摘 要]文人论政,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传统。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开
创了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自此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41年里,“文人论政”的嬗变
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萌芽期。从1874—1884年的十年中,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论说800
余篇,标志着“文人论政”的萌芽。2.发展期。在王韬、容闳等人的示范和鼓动下,言论救国逐渐演
变成全国性的思潮,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进入了“文人论政”的蓬勃发
展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梁启超,他的报刊实践直接将“文人论政”传统推向高潮。3.衰
退期。在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时期,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低潮,报人、报
纸品格低下,报纸言论退化,“文人论政”从此走进万马齐喑的衰退期。4.复兴期。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从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场轰轰烈烈
的改造国民性的运动中,《新青年》同仁以报刊为阵地、以笔为武器发表了大量的论说文字,打破了
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局面,标志着“文人论政”传统的复兴。
[关键词]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王韬;梁启超;陈独秀
[中图分类号]G21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8)05—0187—04
“文人论政”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报业的特点。何谓“文人论政”?我国新闻史学著名学
者方汉奇教授认为:文人论政自古有之。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这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
传统。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报业的大发展是由于中国衰亡之危机,因而以王韬、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
人,以报纸为平台来发表他们对国家的独到见解,使报纸肩负起为国家、为社会扶助匡导之积极责任,开
创了近代中国报业“文人论政”的先河,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议论国是的生气勃勃的榜样,将中国报业
带入了一个更高的传播境界。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传统不仅直接指导着报业实践,而且直接促进中
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构成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纵观中国近
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 、发展期、衰退期和复兴期。本文
对这四个阶段展开具体论述,以期能厘清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嬗变过程的历史脉络。
一 、 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萌芽期
鸦片战争之后,外报在中国境内迅速扩张,几乎垄断了 19世纪 4O年代至 6O年代的中国新闻传播
事业。外报的蔓延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他们纷
纷著书立说来阐述对于报纸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对于如何办报的建议和主张。这些主张虽然在整体上
是维护清王朝政权体制下的改良,但却不乏真知灼见和金玉良言,如“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报纸应
立言议政、“各省会诚宜设新报馆”、官方应资助和保护国人办报,等等。且不论晚清王朝能否采用这些
建议,但是这些有识之士的满腔热情和爱国言论却为国人办报进行了很好的舆论准备。在这些舆论的
引导下,一些先行者开始将理想付诸实践,走上了国人自办报刊的道路,如艾小梅于 l873年在汉口创办
的《昭文新报》,容闳于 1874年在上海创办的《匿报》,王韬于 l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 日报》,邝其照
[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李新颖(1981一),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广告学和新闻史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