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俗移从春节的娱乐活动看农区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以烟台营子村近年来的春节娱乐活动为例.pdfVIP

时变俗移从春节的娱乐活动看农区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以烟台营子村近年来的春节娱乐活动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变俗移从春节的娱乐活动看农区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以烟台营子村近年来的春节娱乐活动为例.pdf

2011年第4期 西部蒙古论坛 NQ.4.2011 oftheWestern Studies Journal Mongolian 时变俗移:从春节的娱乐活动看 农区蒙古族的文化变迁 ——以烟台营予村近年来的春节娱乐活动为例 王志清 陈 曲。 (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鞍山市 114007)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辽宁省西部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烟台营子村的春节娱乐活动中,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 艺逐渐式微,而在蒙古族村民进城市打工等生计方式的变更,当地蒙古语言失语现象严重、蒙古族“载歌载舞载酒”的 民族性格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众文化在村落中强势兴起。农区蒙古族春节的娱乐活动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与大众 文化此消彼长、杂糅并存的表象。从民族学的视角审视村落当下的春节娱乐活动,剖析农区蒙古族文化变迁的特点, 提出文化自觉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Ⅸ蒙古族民间文艺大众文化文化变迁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K8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67(2011)04~0082--08 东北农区的蒙古族聚居村落是随着清末时期“蒙地放垦”政策的实施和关外(指山海关)移民人口 增多,肖地蒙古族牧民转换生产方式或者部分汉族移民“蒙古化”后而形成的社区。蒙古族村落的出 现可以说是蒙地放垦以后,当地蒙古族遭遇了一次深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在剧烈的文化 变迁过程中达成了文化适应——集体的“再习俗化”。被称为“短袍蒙古”的农区蒙古族以蒙古语言为 核心认同,从耕种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语言民俗甚至到信仰民俗,吸纳了大量的农耕文化因子。 在生产民俗方面,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方面,春去秋来冬又回地遵循着汉族的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律令;尤其在信仰民俗方面,营造了成吉思汗、关公与敖包祭祀融为一体的 “三祭”文化。扛起了锄头的蒙古族继续在祖先的土地上“合宜”地生存,形成蒙古族村落是剧烈文化 变迁过程中一个新的族群文化的再生。在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当地民众自称阜新地区为 蒙古贞地区)境内分布着千余个有百余年历史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然而时至当下,所有的村落都不同 程度地遭遇到蒙语失语的危机。本文田野调查所涉及的烟台营子村隶属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王府镇,位于阜新市市区西部4公里处,是属于城市边缘的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蒙古族聚居村 *[作者简介]王志清(1977一),男(蒙古族),辽宁阜新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语 言民俗、民间文艺学研究。陈曲(1984一),女(汉族),重庆梁平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学与民族民俗文化比较研究。 一82~ 时变俗移:从春节的娱乐活动看农区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以烟台营子村近年来的春节娱乐活动为例 落,该村落形成于20世纪初期。在2007年冬季,笔者持续性田野考察开始期间,该村落的概况为土 族构成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83%。当地是蒙汉语共用的双语社区,蒙古族 中的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蒙语,而青少年则多转用汉语。 一胡尔沁说书与村民的节日生活 蒙古语的“胡尔”意为“胡琴”或“四胡”,四胡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拉奏乐器,汉 译为“四弦胡”或“四耳胡”;“乌力格尔”意为“故事”,“胡仁·乌力格尔”可以理解为“胡琴伴奏下演唱 的故事”;“胡尔沁”指手持四弦胡说书的艺人。“胡仁·乌力格尔”在阜新地区被习惯称呼为“胡尔沁 说书”。根据当地文化学者李青松介绍,蒙古贞地区历史上有名气的“胡尔沁”达i百多人,有名有姓 记载的有120人之多,蒙古族聚居的村屯几乎都有胡尔沁,有的村屯甚至有好几位胡尔沁。艺人常年 走村串户,说唱乌力格尔,一年四季,蒙古贞地区琴声不断,歌声不绝,群众中有“三人在场时必有二人 是歌手,一人是说书者”的说法。在历史上,“胡尔沁说书”具备了一些在巫术仪式中能够起作用的信 仰功能和象征功能,能给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听众带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寄托,故其应该是从信 仰民俗衍生出来的民间说唱。“请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