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年画、春联及卖字先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京年画、春联及卖字先生

旧京年画、春联及卖字先生年画是一种百姓喜爱的大众化的艺术品。旧京的年画大多来自天津的杨柳青地区,那一带是我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早些年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拍过纪录片《杨柳青年画》,那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画面。我记忆较为深刻的是1949年以前,一个外国人在北京拍的一组镜头:在旧京的街头巷尾,一个衣着破旧的小贩,腋下夹着一个芦苇帘子包裹的长条包,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叫卖:“挑画儿呗!挑画儿呗……”这些略带些河北口音的小商贩们大多来自京东通州、平谷一带的郊区农村。 而另一种字画摊就气派得多了。《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腊月,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购之。”旧京的闹市多集中在崇文门外的花市、东西四牌楼附近的两大庙,一个是东四牌楼的隆福寺,一个是西四牌楼的护国寺。再有就是西四牌楼西面的白塔寺。 这些地方大多是由在家的字画商号花钱雇架子工,用竹篙苇席搭成数米高的画棚子。商家将画高高地挑在画棚的三面席壁上任人观赏购买。年画的内容丰富多采,有四季名花,有传奇故事,有以四大名著情节入画的连载式年画。卖画的伙计有的还将年画的内容编成顺口溜边唱边招徕顾客。 当然少不了灶王爷与门神。灶王爷总是三缕长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那样,做饭的小媳妇儿、老婆婆才看着喜庆儿。门神就不一样了,“隋唐”里执鞭的尉迟恭、操锏的秦叔宝,都是老百姓喜爱的侠肝义胆的好汉,在老百姓眼里,他们是神鬼莫近的天神。于是,请了他们的像,贴于门的两旁,这就是门神。 我小的时候,北京街头还有寥寥的几个画摊,都是随着卖炮仗的摊儿摆着。 我最爱看三国、水浒、隋唐、封神之类有打有杀、有故事情节的年画了。记得有幅孙猴子闹天宫的年画,让我足足在画摊上看了半天,冻得小手冰棍儿似的,哈了半天气都缓不过来。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才识几个字,就抱着父亲的竖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囫囵吞枣地看个没完。 有趣的是,后来,这些年画摊子没有了,人们过年张贴年画的风俗却被过阳历年的挂历所取代。 曾几何时,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书摊,每到十二月初或更早,就铺天盖地,满是挂历的天下了。加上摊主各种含泪大甩卖、跳楼大出血、买一送十赔本赔吆喝的大条幅在朔风里飘来飘去。颇似当年旧京卖年画的热闹场面。但是,近年来,挂历也慢慢销声匿迹了,是人们的家里装修越来越高档,没地方挂了吧? 过去的落第书生、破落秀才等未及官场的穷酸文人,多以卖字为生。听老人们讲,旧时的北京,每到岁末,街头巷尾的就会有这样一些人,支个字画摊,代人写对子、写平安信,或者出售自己写好的春联。而到摊前来的多是目不识丁的穷苦人,这种摊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书春摊”。现在这种摊子被图书文化市场的小商贩们取代了,春联多是印刷好了的,有的选用红绒纸烫金字,不管内容如何,这份精美就透足了喜庆了。 “此去经年多少文人墨客门前过”“才逢新世古今善瑞吉祥座上生”横批:积德运长 这是千禧年的新春佳节,我写的一副春联。贴在街门上,当时引得一些北大的学者教授们驻足门前,拈须良久。这些在北大生活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们,在一个早上忽然发现,往来多年的这个老北京人的家门上居然有了一副手写的春联,很是诧异。兴致高的,推门进来,山侃起春联的话题,竟有相见恨晚之意。 (选自作者的博客) 解 读: “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是武强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这是著名作家铁凝对儿时春节的回忆, 年画实在是过年的最重要的装饰之一,过去,这些“贴在墙上的电视机”给人们带去的除了欢娱,还有信息,甚至文化的营养。像作者一样,因为年画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因年画而迷上文学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写到了年画的淡去,是啊,现在有电视、有网络,各种印刷精美的书都少人看了,谁还套想到从年画上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年画不再承担电视的功能,但是,从久远的历史里走来的年画总是有着它独特的韵味的。 春联也堕落了。家家门上都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千篇一律的吉祥词儿,如作者这样,有雅兴也有功底的,少了!“此去经年多少文人墨客门前过”、“才逢新世古今善瑞吉祥座上生”,好对!★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