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持续利用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docVIP

从都江堰持续利用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都江堰持续利用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doc

  从都江堰持续利用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第1   内容提要:本文概要归纳了都江堰可持续利用的管护经验,对比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绿色水工程,做好病险工程除险加固,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都江堰 可持续利用 绿色水工程 科学管理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以其功能效益的持续发挥和扩大而闻名遐尔。都江堰巧夺天工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以及三大工程之间的相依相连、三位一体的运用,使天府之国“水旱从人,沃野千里”。“承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引水、分洪、飞沙,使水资源得以持续永久的利用,造福人民;“顺天应人、以天工代人力”营造了成都平原的富饶和良好生态;“深掏滩、低作堰,排洪保灌”至今仍泽育着千万亩粮田。都江堰的建设与运用,成功跨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开发、掠夺、和谐的各个阶段,与环境相得益彰、与自然和谐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脉络相承,其成就和效益引无数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精深论述,为后人的学识进步均有至理扉拨。都江堰顺应时代需求而进步,随着科技发展而完善,历2260年持续利用而尤胜,其管理和维护的诸多经验令人琢磨、使人感悟,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科学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60年的历史。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湮灭、或失效,唯独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在岷江上游340km处建堰无坝引水,集雨面积2.3万km2,多年平均来水量147亿m3。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灌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扩大成都平原及周边高地,灌溉面积达678万亩;6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南、中、北三路打通龙泉山,建成黑龙潭、三叉、鲁班等大中小型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1986年~1993年,进行了灌区改造,使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已达到1006万亩,灌区规模跃居全国首位,都江堰总引水量达100亿m3,完整而庞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二、都江堰古已有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工程管理体系是工程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都江堰工程之所以历2260年运用而经久不衰,富有成效的工程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官堰”与“民堰”。都江堰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三级管理体制。省级政府部门管渠道工程,设置堰官,管理堰务,称为“官堰”。下一级政府部门按行政区划管理岷江干流的都江堰至新津河段的金马河、灌溉排洪兼用的蒲阳河、柏条河、清白河及中游的杨柳河等,并管理支渠或分干渠,统称为地方水利工程。在各河引水的支渠以下灌溉工程,由受益群众组织自建自管,称为“民堰”。 汉灵帝时(公元168年)即设置了“都水椽”和“都水长”等水利官员,负责维修管理都江堰渠首工程。据《水经注·江水》载,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自蜀汉后,晋、唐、宋等朝代,渠首所在地的县令兼办渠首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局、处、站三级专业管理机构和基层管理组织。 2、岁修。都江堰创建初期,以及秦汉时代主要是工程建设和开发。以后各朝代逐步扩大灌区,并加强了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宋代以后,形成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又是农闲之时的断流岁修制度,制定了“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维修方法。两千多年的治水经历,总结出了流传千古的治水经验。最为著名的有李冰的治堰准则“深淘滩、低作堰”,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地解决了引水与泄洪排沙的关键问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圻所编治水“三字经”,以及后来的治河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治水八字法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等,这些历史铭记的成功法理,至今仍然对都江堰的维护管理起着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程维护上坚持了“五年一大修”和“十年一特修”的制度,保持了工程的更新和稳固。 3、闸坝与河渠管理。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用竹、木、卵石等来修缮灌溉、防洪等工程。1952年春以后,开始从渠首到灌区的干、支渠进口,用钢筋混凝土陆续修建闸坝,干渠用钢闸门,支渠用木闸门并逐步改为钢闸门。又将人民渠进口拦河坝改为钢筋混凝土节制闸;将石堤堰府河与毗河分水的毗河水坝改为节制闸;将木马山进口引水工程的江安河拦河水坝改为橡胶坝等,随着引水流量的不断扩大,都江堰渠首的工程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系列的维修、改建、续建,保障了工程本身的完好性,为工程的持续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