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作为名誉损害救济方式的回应权-中国民商法律网.PDF

论作为名誉损害救济方式的回应权-中国民商法律网.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作为名誉损害救济方式的回应权-中国民商法律网

·58 · 部门法专论 论作为名誉损害救济方式的回应权 ——— 《 》 27 2 兼评 出版管理条例 第 条第 款规定 岳业鹏 : 。 , 摘 要 回应权是名誉损害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 基于该权利 被报道者有权要求报道媒 体在原报道的同一版面、 。 、 同样字体及篇幅免费刊登回应文章 回应权可以发挥救济名誉损害 。 《 》 , 减轻媒体诉讼压力与促进资讯多元等功能 我国 出版管理条例 虽规定了该制度 但其适用 。 , 规则及法律效力并不明确 在比较研究基础上 建议回应权的适用范围应当扩张至所有媒体 , , 。 , 形式 包括印刷媒体与广电媒体 并主要限于事实报道的情形 被报道者行使回应权的 应当 限制媒体名誉侵权责任的范围。 : 《 》 关键词 回应权 出版管理条例 名誉损害 中图分类号:DF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8330 (20 15)05 - 0058 - 11 DOI:10.13893/ki.bffx.2015.05.007 、 一 问题的提出 ( ) 。 名誉侵权诉讼涉及人格尊严 名誉权 与表达自由两种基本价值的冲突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 , 、 进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新闻媒体在提供信息资讯 满足公众知情权以及促进舆论监督等方面扮演着 。 , 重要角色 鉴于媒体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与范围之广 当事人名誉受到不实报道侵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 , 、 , 都大大增强 媒体成为诽谤诉讼被告席上的常客 两种权利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复杂 尖锐 并成为各 ① 。 , 国共同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但是 以损害赔偿为核心的传统侵权法在应对这种利益冲突时显得捉 , , 襟见肘 低额的赔偿对于名誉损害的救济微不足道 但过于高昂的赔偿又可能对媒体投身公共事件报道 “ ”。 , 产生 寒蝉效应 媒体与被报道者对簿公堂的结局通常是两败俱伤 漫长的诉讼使得受害者的权利救 , 。 , 济异常艰难 媒体也在接踵而至的官司中疲于奔命 因此 各国媒体特别法亦致力于探索符合新闻规律 。 , (Right to Reply) 的名誉损害救济方式 其中 被报道者的回应权 即是缓解新闻媒体与被报道者权利冲 突的重要机制。 《 》(20 11 ) 27 2 :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