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桥之都岑德成
天橋之都
岑德成
(圖片來源:/photography-bridging-gaps-hong-kong-overbridges/ )
以前一直為自己住的地方感到慶幸 ,自豪的說,就算是多大的風雨,我往返工作地
點時,永遠不用帶雨傘出門 ,因為兩邊都有天橋所連接,為我遮風擋雨,「滴水不
沾」地來往兩地之間。每當街外橫風橫雨,同事衣衫盡濕地回到辦公室,而我則可
以保持乾爽。但日子久了,在往返工作地點上感覺少了些甚麼,每天走著一樣熙來
攘往的路上,為的只是匆匆忙忙趕到目的地,中間經過的人與事 ,仿佛都與自己無
關,變得毫不在意。
天橋的歷史
天橋在香港一點也不稀罕,十八區中天橋「梗有一個喺你左近」。在香港眾多的稱
號中,甚麼亞洲國際都會 、美食之都 、購物之都等 ,我相信,更實至名歸的稱號,
應該是 「天橋之都」。香港的天橋可追溯至六十年代初,第一座行人天橋是寶雲道
及禮頓道的行人天橋,皆於一九六三年落成。按路政署的介紹,當時政府的理念是
應對香港急劇增加的人口和迅速的經濟發展,所以以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將車輛和
1
行人交通分層隔開,以改善道路安全及調節交通流量。但隨著香港置地集團於一九
六五年獲政府許可建造及管理天橋連接文華東方酒店及太子大廈 ,天橋的發展不再
限於只做到人車分隔及改善道路安全 ,而是連繫商場之間的通道,以易於管理人流
及促進消費。
香港的天橋現況
根據路政署二零一五年的數字,全香港一共有七百六十二條天橋 ,約每一萬人 口就
有一條行人天橋。我相信香港應該是全球天橋最多的都市,我們在十八區之中,就
算遠至離島區或西貢區,都不難發現天橋的存在。但各區的天橋發展也略有不同。
七十年代,政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及「新市鎮拓展計劃」,計劃發展新市鎮去
吸納市區的人口。為有效利用土地,大型屋邨式的高密度發展成為了新市鎮的主流,
因新市鎮位置偏遠,為了節省出入市區的時間而優先處理行車通道,行人則被迫「離
地」,天橋成為了居住點與活動點連接的最有效直接的設施,同時促進了各種生活,
以及經濟活動的便利。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於二零一五年時曾表示,過往政府發展天
水圍、將軍澳等新市鎮時,是以大型屋苑概念來規劃,「當時社會追求安全,認為
需要人車分隔,令行人可更安全到達商場或鐵路站,因此那時候採用垂直分隔方式,
市民在上面的行人通道行走,地面是馬路,商場行人通道互相接駁,並且連接至地
鐵站,令行人更方便到達目的地。 」
商場業者亦同時看好了這個優勢 ,致力於新市鎮發展天橋網絡,讓市民置身於商場
接商場的消費迷宮之中。沙田火車站附近的新城市廣場、沙田中心、一田百貨,以
及大埔廣場、大埔中心等天橋網絡就是當中的好例子 ,走在其中,一直靠天橋連繫,
就能經過所有你須買必需品的商店 ,並回到家中。這種天橋為主體的發展,我認為
在將軍澳區發展至極致 。在將軍澳的每一個地鐵站中,地鐵上蓋總離不開商場、天
橋、住宅的發展模式。以坑口站為例,東港城、南豐廣場、連理街、厚德商場等,
2
環環相扣,讓人深陷在商場之中。更甚的是,有關的天橋連接已開始不單單是通道,
像連接厚德商場兩翼的行人天橋,本來都有兩處空間可讓人坐下休息,現在全部都
改建成店舖,符合地產商盡用樓面面積的原則。住在將軍澳 ,一定可以過全香港最
「離地」的生活。
厚德商場的連接天橋 ,兩旁已加設店舖
(圖片來源:http://foolcat.blogspot.hk/2013/03/i.html )
在新市鎮之外,舊區的重建亦連繫著天橋的發展,而且天橋愈建愈長。在旺角,大
家一定不會對從地鐵站旺角道附近一直連接新世紀廣場的天橋感到陌生 ,整個橋面
十分寬闊 ,卻沒有任何用處。在荃灣,根據立法會文件 ,一條超級天橋系統正籌劃
興建 ,連接荃灣站到荃灣西站,其中大河道天橋已經完工,荃灣未來可連接的行人
天橋系統可能長達五公里,單是在橋上已可舉行長跑比賽,不難想像未來荃灣居民
不用在街道上行走已可到達各地點。
荃灣的超級天橋
(圖片來源:http://foolcat.blogspot.hk/2013/03/ii.html )
3
消失的街道
天橋的興起 ,取而代之的是街道的消失。很多以前在香港的南洋式建築,俗稱「騎
樓」,很多都是前舖後居 ;街道,是居民生活的場所。人們在街道上行走,除了往
返目的地外,社區的人亦會因有共同性而聚集,發展出相應的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