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开中国民族特色散文之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自清:开中国民族特色散文之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文笔清丽,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先生,了解先生――   一   永远的朱自清   文/闵志丽   朱自清已经永远离开了世人,但他那光辉的身影却始终未曾远离。就像一尊闪闪发光的雄伟雕塑矗立在中国文坛,须仰视才见。   一次次捧起《朱自清代表作》,凝望书中照片上他那双透着睿智、略带忧伤的双眼,似乎能触动心底潜藏的无奈和伤感。品读他优美的文章,竟仿佛走近了他的世界,心变得有了一丝灵气,有了一些敏感,甚至有了一点点脆弱,但更多的是感动。   我喜欢朱自清清丽柔美的小诗,清新朴实的散文,更对先生的为人深怀崇敬之情。   朱自清的诗大多写于二十五岁之前,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虚,用一种平白直叙的手法,娓娓道来,却极有意境。他的《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咫尺》:我知道你眼的一瞥/像轻风掠过脸上/我知道你手的一触/像闪电穿过天上/……/笑时像一串珠光/娇时像一绺糖……这些小诗笔触细腻、清新,体现了他朴实的文风。   朱自清在创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散文。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就有人们熟知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写的是他与父亲在车站别离的情景,先生父亲那略显肥硕和笨拙的背影在他笔下变得如此可敬,仅寥寥数笔的勾画,就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从他的散文里可以读出他的朴素、忠厚和平淡,却不乏美感,就像一位素面朝天的美丽女子,温婉可人。《荷塘月色》写得细腻而深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缠绵悱恻,极富生命力。还有《绿》中对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描写,平易中饱含热情。   朱自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中学时代沦为一名困顿的穷学生。严冬来临,只有一条破棉被的他,睡觉时需要用绳子把被子的另一端束起来。他从北大毕业后一生从教,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近怀示圣陶》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儿女七八辈,东西不相睹。众口争嗷嗷,娇婴犹在乳……只恐无米炊,万念日旁午……”便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当时的朱自清有著名作家、学者的声望,又是清华教授,然而他每月的薪水只能买三袋面粉。在这样穷困的生活中,他拼命写文章,却拒绝为高稿酬、标榜中间路线的《新路》写稿。国民党当局曾几次请他到重庆政府做官,他都不为所动。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文如其人,正是先生这样的人品才能写出这样的美文。他的为人和?槲某删土怂?,永远感召、教育和启迪着后人,循着他光辉的背影前行。   [赏读]   本文虽然不长,但作者却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朱自清在文学成就上最高的自然是现代散文,而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又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并且真诚对事对人的完整人格分不开的。往事如烟,光阴流逝,世事轮回,各种言论或许都不足为道,但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民族的傲骨,在迎接司徒雷登的喧嚣中,我更愿意的是让大家记住朱自清,永远的朱自清。   二   访朱自清故居   文/阿滢   一个秋高气爽之日,我踏上了去扬州的旅途,尽管瘦西湖畔已不见桃红柳绿,琼花也早已孕育出红彤彤的果实,但古老的扬州城仍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难怪使得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   我到扬州有一个愿望,就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去拜谒朱自清故居。然而,当我打的前往时,司机竟不知朱自清故居在哪儿,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心里不禁生出一阵悲凉。出租车转了大半个城区也未找到。后来,一位老者听说我找朱自清故居,主动告诉了我具体位置,出租车进不去,又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带我前往。三轮车在不足两米宽的巷子里拐来拐去,好久才在安乐巷27号找到了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门朝东,进门向北开一八角门,内有一极小的院子,有客房两间,是朱自清的住处,里面有条几、太师椅、书柜等。朱自清故居的内室窗前置有一桌,上有朱自清用过的笔、砚、笔架、墨盒等,桌上有一小牌,注明这些物品是由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捐赠的。卧室内的雕花木床上有一印花被,可以看出朱自清生活的节俭。当年他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由于没钱买棉袍,便去买了一件马夫穿的那种毡披风,白天穿着为学生授课,晚上铺在床上当毯子。日后,这披风成了朱自清生活清贫的标志而多次被他的朋友写进文章里。   故居的二道门内有一约10平方米大小的天井,布局为正室、东西厢房及南房。正室中堂挂有康有为的一副对联:“开张天高马,奇逸人中龙”。东厢房是朱自清父母及两个女儿的卧室。提起他的父亲,不由得让人想起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