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谐社会视阈下微罪不诉社区帮教机制探究.doc

及谐社会视阈下微罪不诉社区帮教机制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及谐社会视阈下微罪不诉社区帮教机制探究

及谐社会视阈下微罪不诉社区帮教机制探究摘 要:微罪不诉的社区帮教机制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刑罚轻刑化的趋势要求,对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该制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试点中会遇到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当严格把握微罪不诉的认定标准,规范微罪不诉社区帮教的接受和解除制度,针对社区帮教个案制定人性化帮教方案,建立和完善社区帮教人员选任制度,强化激励机制,细化考核标准,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使我国微罪不诉的社区帮教机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和谐社会;微罪不诉;不起诉;社区帮教 ??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6.12?? 人类从脱离原始图腾开始初识现代文明,犯罪和刑罚就一直伴随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近代西方各国在刑事诉讼的实践中开始反省刑罚的缺陷。为了最大可能减少重新犯罪,刑罚由单纯惩罚犯罪升华至更加注重心理和行为的矫正,以保护犯罪人,为其再次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刑罚轻型化逐渐成为新趋势。而微罪不诉的被不起诉人,因其犯罪危害性和主观恶性较小,社区帮教便成为惩罚与矫正互补的较优模式选择。社区帮教避免了罪犯人人格的监狱化,使犯罪人不与社会完全隔离,进而促使其能够顺利回归社会,在节约司法资源的同时使法律的人性化完整呈现。? 一、微罪不诉制度概念辨析及学理质疑 (一)微罪不诉与相关概念辨析? 微罪不诉,指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不起诉,其现行法律依据主要是《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之规定。与微罪不诉概念并存的有“相对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可以不起诉”、“免予起诉”、“存疑不起诉”等概念。其中,“相对不起诉”、“酌定不起诉” 和“可以不起诉”三种概念可以共通,主要是指具有刑法规定的九种 第一,犯罪嫌疑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第二,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第三,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第四,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第五,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第六,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第七,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第八,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者在自首后有立功表现的;第九,犯罪轻微又自首的或犯罪较重又有立功表现的。情节的,可以由检察机关根据自由裁量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此九种不起诉的情况涵盖了微罪不诉。“免予起诉”实际是对“不起诉”的别称,不附带任何条件。“存疑不起诉”则主要是指在证据上不符合起诉条件,也称“证据不足不起诉”,这与前述几种不起诉有着本质区别;一旦发现有新的证据证明能够满足起诉条件,存疑不起诉则可以被推翻。? (二)对微罪不诉的学理质疑? 学界对于微罪不诉一直存有争论,即微罪不诉的被不起诉人事实上是否有罪有待商榷。有学者认为仅从字面含义解释,微罪不诉应理解为有轻微犯罪情节,即已被司法机关认定为犯罪但免于起诉。《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据此推断,应当认定微罪不诉的被不起诉人在事实上为有罪,只是被免于起诉。因为从逻辑学出发若微罪不诉的被不起诉人被认定无罪,一般不会再申诉要求认定自己有罪,相反只有被不起诉人认定自己确为无罪,对司法机关认定其有罪但不起诉之行为不服者才会进行申诉。针对微罪不诉的被不起诉人有罪说,部分学者认为此项制度与《刑事诉讼法》第12条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相左。原因在于实践中微罪不诉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即已告结,并未经过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若对被不起诉人定性为有罪,则有违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基本原理和第12条之规定。笔者较为赞同肯定说的观点,但应当要有相应的救济机制,对被不起诉人 下文的”犯罪人”的称呼与“被不起诉人”同义。由于本文是针对微罪不诉来谈社区帮教,“犯罪人”主要是指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且其犯罪情节轻微,符合不起诉条件,未被定罪,其概念不等于“罪犯”。的权益加以保障。? 二、社区帮教嵌入微罪不诉的价值合理性阐释 法的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人类设定法的价值目标的主体依据、主观依据与立法动因。满足主体需要是法的价值实现的目的。对于法的价值实现的状况,人们可以寻找出许多评价标准和测定指数,但是关于法的价值实现的一切,都只有归结到主体人的时候,法的价值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人们为法的价值实现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才变得具有了实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