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系列解读(下).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咏月诗系列解读(下)

咏月诗系列解读(下)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注明,写作时间是元丰六年,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年他四十四岁,总的来说,他的心情是比较沉郁的。但是苏东坡毕竟有他自己的个性,不像范仲淹那样,永远是忧愁,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则忧其民,在野则忧其君。苏东坡当然也有忧愁,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没有欢乐。这一篇写的就是,在政治上十分艰难的岁月里,他仍然有他自己的欢乐。 这一篇小品式的文章中,所表现的苏东坡的个性是十分丰富、非常自由的。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心情,享受难得的、欢乐的心情。本来到了夜里,解衣欲睡了,仅仅因为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也就是说,不睡了,没有倦意了,兴致来了,日常生活的习惯就不在话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自然景观触动了他,觉得很应该快乐一下。自己快乐就快乐吧,不够,还要找一个朋友来一起快乐,就跑到承天寺里去找朋友张怀民,一起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本来,此刻一般的月色就已经足够使苏东坡兴奋了,可是没有想到张怀民那里,在承天寺的天井里,月色更是精彩。 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对月色的精彩写得十分精彩。 首先,文本的主体是月色,但是没有直接提到月。苏东坡的笔力集中在月色的明亮,但又不提月色明亮,只是说“积水空明”,写的是一种视觉效果:月光照着庭院,给人一种满院子都是水的感觉;而且不是一般的水,是透明的水;不是一般透明的水,是透明得好像什么也没有一样。“积水”和“空明”,这两个词组结合在一起,很精炼,也很传神,给读者以很多的联想。这是一方面:强调的是,月色的透明。 第二个方面,则是从透明的反面做文章。不是透明,而是不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的影子很黑,黑得像水中荇藻一样。这个暗喻的好处不但在于黑自对比,而且在于,它和前面的把月光比作水,是连贯性的。前面的水引出了后面的藻,在联想上是从属衍生性的。 这里动人的当然是自然景观。但是,整篇文章的动人,又不完全是自然景观,而是对于自然景观的发现。文章写夜月到处都是,竹柏影子也是普遍的存在,但是美景要有一种心情去欣赏。这种心情,就是一种闲适的心情。没有闲适的心情,就对美景没有感觉了。故最后一句说,天下美景甚多,之所以没有得到表现者,因为没有我这样的闲适心情。 归根到底,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美景与闲心的遇合。闲心就是超越世俗功利之心。苏东坡正是以这样的闲心对待逆境的。即使在逆境中,也以平常心处之,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内心丰富的成熟的人。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令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明显地受到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东坡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基本上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东坡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氏的整个命意却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暂短的,虽然暂短,但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详见下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东坡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东坡的想象中,则是很有个人色彩的观感,和对亲人的怀念。 题目下诗人的手记就说得很明白:是中秋节,据说是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自己弟弟的情绪。苏轼因为政治上和王安石不合,失意,就自己识相,请求离开中央,便被下放到杭州。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为弟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今属山东),后来又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齐州,大约200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在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念自己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当年十月,苏辙罢齐州任回京,十二月,苏轼调任山西,他们兄弟始终未能相会。)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肯定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好处可能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呢?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就是等明月等得有点焦急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