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莎菲女士日记》文体功能探究_0
《莎菲女士日记》文体功能探究摘 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采用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形式,使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达到了空前统一。心灵敞开式的自我表白,贴切地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心灵欲求,文体功能获得了时代意义;大胆的心灵倾诉,从有效的视角自我呈现了叛逆女性形象,文体功能获得了凝聚意义;记录和书写主人公的亲历性感受,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和感受性,文体功能获得了表现意义。
关键词:日记体小说 时代意义 女性视角 虚实统一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此文本以另类和前卫的姿态激起当时文坛的强烈反响。日记体小说勃兴于五四时期,并在千姿百态的五四文学乃至后五四文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段时期内蔚然成风。《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其中的经典文本之一,采用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形式,大大地拓展了文本的意义。
一、文体的时代意义
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勃兴于五四时期,“五四”不仅是一个思想革新的时代,还是一个文体创新的时代。五四青年知识女性急于挣脱几千年来传统沉积下来的精神束缚,选择了日记体小说这种大胆的心灵敞开式的独白。那个时代开始关注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具体而细微的生命存在,但是这具体而细微的个体的内容又被注入了时代与社会的价值意义。[1]
小说在女主人公莎菲于十二月底的一个清晨对天气的抱怨中开始。“今天又是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这是整篇小说唯一一段完整的环境描写,环境的总体特征是符合日常生活逻辑无处不在的细微限制和庸常的。从她的眼光可以看到她对环境的典型态度。生活激发了莎菲对生活的新鲜感却并没有给她以真正的出路,她无法忍受平庸的日常生活,所以倍感不快。这是五四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典型的不满与不快,也是五四青年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态。
环境描写之后是大片的感情独白。莎菲对生活的理想主义集中体现在她的爱情纠葛中,尽管周围的人给了她无原则的爱护与迁就,但她希望人们因为深入的相互了解而互爱。她对别人的疏远其实正源于她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日记体小说使作家抛弃了传统的以情节为中心,转入了以情绪为重心,他们认定“情绪不可不与内容并长,因为内容增加时,情绪者不仅与他同时增加,反而减少,则此内容之增加:不啻画蛇添足”[2](P296)。《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莎菲女士的日记》较《狂人日记》的情绪内敛相比,更为焦躁和任性,这和狂人极其严肃的“凡事都须研究”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根源于莎菲思想的茫然和精神的恍惚。一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女性的精神困境在日记体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理想追求贴切地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心灵欲求,文体功能获得了时代意义。
二、文体的凝聚意义
在文本中莎菲把自己的情绪细致入微地写入了日记,没有刻意地选择和整理,展现了一个百无聊赖的病中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许多女性有过类似心态,我们走进莎菲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一个大胆追求情爱的女性在矛盾中放任自己毫无顾忌。伍尔芙说:“很多的感触、敏锐的理解仍然无济于事,除非她能由暂时的、个人性的东西中铸造出那持久不倒的建筑物。”[3](P91)生命本来就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在日记体小说中,主人公尽情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着力地穿透个体的行为去领悟生命的价值。
文本采用自我叙述视角,具有很大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它以莎菲为叙述主体,在叙述自己的苦闷和渴望得到凌吉士爱的整个过程,以对爱的所感、所闻、所思为视角,大胆地展示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苇弟真挚热切地爱着莎菲,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他的眼泪只是换取了她的怜悯,他的软弱只是使得她厌恶,莎菲不爱苇弟看似因为他的猥琐懦弱和不能真正地理解她,但是当南洋留学生凌吉士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她的所有的理由便不攻自破了。凌吉士让莎菲“第一次感到男人的美”,看来莎菲不爱苇弟而迷恋凌吉士,很大程度是出于对男性外表的要求。当她明白凌吉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后,还是不可救药地爱着他。最后无路可走,只能选择逃避,“我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女性在感知和选择爱情时考虑得更多的是非爱情因素,并无法避免地与自己的人生道路联系起来,这种典型的女性爱情观在日记体小说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
丁玲的另一部日记体小说《自杀日记》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有许多类似,其中的女主人公伊萨也是对生活有憧憬但在现实中又失意厌倦,从伊萨的心理独白中我们看到一个彷徨于自杀而又缺乏勇气的女性心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莎菲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悲剧。
三、文体的表现意义
日记体小说是日记与小说的巧妙的融合,开拓了传统的情节小说向心理小说的蜕变。小说以三十四篇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