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演义》及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及用人之道《三国演义》有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言,相信读者不难理解。然而,为何东汉末年蜂起的割据军阀大都失败了,而曹操、刘备、孙权却获得了成功?为何蜀魏吴三国又先后灭亡,最后一统于晋?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用人的得失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小说通过一系列文学形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曾经崛起了许多政治军事集团,然而曾几何时,他们一个一个的都被赶下历史舞台。他们败亡的原因,小说借助对其形象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吕布,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见利忘义,朝秦暮楚,不识陈宫为卓识多谋之人。陈宫苦心积虑为之出谋划策,但屡谏屡拒。吕布对陈宫用而百疑,任而不专,虽勇猛可于虎牢关大战刘关张,却不能设奇谋用巧计,终于丧命白门楼。四世三公的袁绍,讨伐董卓时被推为诸侯盟主。他的谋臣策士虽多,却不能知人善任。官渡之战,他听信谗言,拒纳善谏,结果丧失战机,兵败后不久身亡。荆州刘表,徒有“江夏八俊”之虚名,“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境内本有荆襄名士卧龙、凤雏、徐庶等,不知不用,帐下黄忠、王粲、蒋琬亦不能委以重任,结果身死子降,功业尽弃。显然,这众多的政治军事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识人,不善于用人。
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在长期的军阀混战中,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怀有统一大志,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他们除了采取一些政治军事措施外,还非常重视人才。在人才容许流动、贤才择主而事的年代里,他们多方聚集、笼络、争夺人才,并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曹操主张唯才是举,用人不计门第贵贱、职位高低、资历深浅,不念旧恶,甚至大胆任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能接纳,并委以重任。正因为如此,贤达之士接踵而至,形成了“文有谋臣,武有勇将,翼卫左右,共同进取”的兴盛局面。曹操就是凭借这班谋臣武将,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征乌桓,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半壁河山。刘备虽宽仁待民,注重义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但是,转战十余年,未能割据一方,甚至连个落脚地也没有,最根本的原因是“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说缺少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经纶济世之士。后来,他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使他的事业出现根本转机。他敬重信任诸葛亮,放手发挥他的才智,所以才取得赤壁之战、夺荆州、进西川的胜利,得以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孙权,十五岁继位为东吴之主。他懂得罗致贤能乃立国之本,一登上宝座,便召见周瑜,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周瑜道:“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周瑜不仅陈明立国须得人之道,而且还向孙权推荐鲁肃并亲往聘请。孙权接受了周瑜的建议,广纳贤士,延揽四方人才。他敬重顾命大臣周瑜、张昭,信用名微望轻的鲁肃,提拔出身贫寒的吕蒙,重用年轻的陆逊。由于他重视贤能,知人善用,因而,方能纵马江东,巩固、发展了父兄基业,方能北拒曹魏,西抵蜀汉,先后取得赤壁、荆州、彝陵之战的胜利,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的东吴帝国。
后来,魏、蜀、吴三国又为何由盛及衰以至灭亡呢?魏主曹奂,懦弱无能,大权旁落,左右缺少忠心相佐的贤能。小说写司马炎入宫问曹奂:“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父祖之赐耳。”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不久,曹奂就被司马炎逼迫禅位。蜀汉后主刘禅是一位昏庸的不辨贤愚的皇帝。他违背刘备遗诏,不听诸葛亮劝谏,偏信宦官黄皓之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诸葛亮谋求实现统一大业,刘禅却制造许多人为的困难,甚至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听信反间计,怀疑诸葛亮有二心,立即召回,致使孔明功败垂成。此时的诸葛亮已不为刘禅信赖,至于继承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姜维就更不被信任了。炎兴元年,魏兵逼近成都,许多官员提出破魏之策,刘禅拒不采纳,为保全性命,竟率众而降,把刘备闯荡一生的基业拱手献给曹魏。东吴孙皓败亡之因,小说是这样写的:“吴主孙皓,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宠信中常侍岑昏。丞相濮阳兴、张布谏之,皓怒,斩二人,灭其三族。由是廷臣缄口,不敢再谏。”虽然如此,当时,东吴仍有许多像陆凯、陆抗一样的谋臣良将,但都得不到信任重用。晋兵抵建业,孙皓亦步刘禅后尘,出门归顺。纵观三国之亡,显然是其主昏庸,不知人,不信贤,专宠奸佞,拒纳良言所致。
晋帝司马炎兴师灭吴,实现一统,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小说称赞司马炎“恢宏大度,容纳直言,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三国演义》最后一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突出地表现了司马炎纳良言、重人才的政治家气度。小说写与吴军对峙的晋将羊祜“镇守襄阳,甚得军民之心”。羊祜上表伐吴,司马炎偏听人言拒不采纳。后羊祜病危,司马炎亲临其家问安,深悔自己未用羊祜伐吴之策,问:“今日谁可继卿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