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在英译中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在英译中体现摘要: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非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翻译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含蓄、简约和微妙见长。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意象”一词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即意象。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译诗即译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1.意象的分类
对于意象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笔者从意象是否带有特定的文化色彩这一角度出发,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前者指诗人运用描述性语言,把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记录下来,以表达自己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意象常以具体代抽象,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客观事物不带特定文化色彩,如《滁州西涧》中的“草?涧?黄鹂?树?春潮?雨?野渡?舟”等。后者指诗人运用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如中国特有的人名、地名、花鸟树木和典故等,表达独特的思想感情,营造独特的意境,反映真实的生活情境。“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谢天振,1999)。文化意象的形成是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各种文化因素和个人经验融合的结果。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古诗英译时,译者必须首先区分不同的意象,并对不同的意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2.两类意象在古诗英译中的处理方式
(1)非文化意象的英译方式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非文化意象运用得最为广泛。这一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有“借景抒情”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诗人都善于“借物咏志”;二是由于汉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奈达指出:“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可能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之间的区别。(As regards Chinese and English,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ast in linguistics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郭建中,2000)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只用十个汉字,就勾画出几种重要而典型的形象,整首诗所要表达的那种旅人早行的情景便宛然在目,栩栩如生。
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这是因为操英汉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具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对于大部分常见事物会有相似或相同的感受。在古诗英译中,译者应该借助形象思维,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细心揣摩,得其神韵后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
以唐诗《春晓》(孟浩然)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吃多少?”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春天是诗人的永恒主题之一,它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英语里也有“Spring,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这类诗句)。下面是翁显良的译文:
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ed its fury.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为了保住诗歌中的意象,他不惜改用散文的形式,这种译法的优劣且不说,但这首诗不但形式全无,连全诗的意象也被破坏殆尽。如“The birds a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