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摘 要:在初中阶段,地理一直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所以不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学生们对地理普遍不感兴趣。为此,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地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在多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史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 文史知识 兴趣
一、结合故事、谚语和歌曲等进行地理教学
一个好的地理故事,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在讲《俄罗斯》一课时,讲新课前我出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这一则”脑筋急转弯”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我特意强调自己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集中注意力想,当我刚说出这则”脑筋急转弯”,马上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否定了。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天气才要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适当的谚语讲述有关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
如讲大陆性气候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用”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缺雨少水的自然特征。在讲滇南长夏无冬时,可以用”滇南十八怪,风雨来得快,鸡蛋拴着卖,姑娘四季把花戴”等。
另外,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巧用古代诗歌来进行地理教学
脍灸人口的诗词,意味隽永,清新自然,寓意深刻。如果在地理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地引用诗词,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不仅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学习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自觉地去留意、发掘诗词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
例如,在讲”我国的地势”的时候,先列举了一些人们熟知的描写大江大河的古典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这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我国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因而诗词中河水东流就成了普遍现象。通过这些诗词,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而且对诗文中这样的描写也豁然开朗,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又如,在讲”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百花),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顶(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指气温)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海拔为50米)上气温为10℃,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气温仅1℃多,两者竟相差8℃多,难怪在”人间”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山寺”桃花才盛开。一座山上出现不同的气候,借助于本诗学生可以极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才真正理解白居易此诗的合理性,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发现一片新天地时的惊异和欣喜。
三、运用乡土人文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我校位于二省三县(河北省、辽宁省、宽城、青龙、凌源)交界处,这里山高道路不畅,属于边远闭塞的地方,居住的大多是满族、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