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探究“文化转向”双重解读
翻译探究“文化转向”双重解读纵观两千多年的中西方翻译研究史,翻译理论家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两种语言文字的转化层面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两种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郭建中,162)。自此,翻译研究者们开始跳出狭隘的两种语言文字转化的传统研究层面,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层面去审视翻译。“文化转向”揭开了翻译研究的全新一页,为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文化转向”的影响显得尤为重大,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承载着该语言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张若谷先生翻译的《苔丝》中有这样一句话:“苔丝,你要是让我吻一吻你那片小红樱桃嘴唇儿,再不就让我亲一亲你那副热乎乎的小脸蛋儿,我就叫马停下来”。原文是“Let me put one little kiss on those holmberry lips,Tess,or even of that warmed cheek,and Ill stop.”(陈奇敏,124)。“holmberry”是西方圣诞节用作装饰的一种鲜红色冬青果,原文中用于描写苔丝嘴唇鲜艳动人。然而,中文中并没有唇色鲜红似冬青果的意象,如按照语言层面对等的原则直译,译文读者将很难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共鸣。因此,张先生大胆采用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美女的“樱桃小嘴”取而代之,虽改变了原文的喻体形象,却实现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对等。
又如,著名莎剧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译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在决意寻死的前夜盼着夜色降临,挂好一条软梯,让罗密欧爬进闺房与她共度一夜。她对着软梯发出了如下感叹:“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原文是“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陈奇敏,124)。原文“to my bed”含义简单明了,即“上我的床”之意。但该译本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试想对当时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一个少女怎能直截了当说出要心上人“上我的床”呢?为了顺应中国传统礼教文化心理,朱先生将其改译成含蓄得体的“相思”,从而维护了朱丽叶的纯洁形象,博得了读者对她的更多同情。由此可见,除了审美情趣,伦理道德观念更是译入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会直接影响译文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
“文化转向”不仅在词汇层面上意义重大,在语用层面上也影响深远。因此,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特殊双语活动,必须遵守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语用规则。
老舍《柳家大院》中这样写到:“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译文为“When people meet,they pass the time of day with each other,just to show their good neighborly feelings.”(陈奇敏,125)。在汉族农耕文化影响下,“民以食为天”,人们见面问声“吃了吗”是为表关心、融洽气氛,或作为正式交谈的开场白,其真正目的并非真要问清对方吃饭没有。因此,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明显失去了其语用意义,还可能使译文读者误认为发问者有请客之意。在英语中,“to pass the time of day”意为“to exchange greetings”,与原文“吃了吗”语义对应,虽然牺牲了原文的民族文化特色,却符合了译文的文化习惯,便于译文读者了解原文的确切含义。
上述几例充分显示了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带来了翻译策略的改变,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本对照,而是更多地采用归化策略,以期文化层面的对应。同时,“文化转向”也使译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变,其主体性得到极大彰显。在传统翻译研究中,翻译被定义为一种次等的工作,“原文是中心,像圣经一样神圣”(刘文军,59),译文则被认为是原文的复制品;同样,作者是权威的,对原文本有自始至终的发言权,译者只是作者的奴隶,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任务”不再是机械地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实现两者风格和审美层面的“对等”。
然而,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旗帜下,为译者正名的呼声似有走向另一极端之嫌。译者主体性被过分夸大,出现了“改写”、“再创作”等译者“操纵论”的观点,忽略了语言作为翻译本体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转向”只是一次研究重点的转移,当然也是一次研究的深化,但它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