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红色词汇现象对比浅谈_0.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语中红色词汇现象对比浅谈_0

英汉语中红色词汇现象对比浅谈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英汉语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汇都十分丰富,其中红色是最基本的色调。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中“红色调”词汇现象的对比分析,归纳出其特点,从而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使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及颜色词在翻译过程中由此而可能具有的完全不同的“颜”外之意。 关键词:红色 词汇现象 色彩文化 差异 英汉语中的颜色词可谓是丰富多彩,如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红), 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等,其中红色是最基本的颜色词。从客观色彩运用的角度,其所表现的客观意义是基本相同的,因为从科学的定义来说,人眼对颜色的感觉对所有民族来说都是一致的,如:red flag(红旗),red coat(红外衣),red car(红色汽车)等。然而,颜色不仅仅具有物理属性,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正如红色,在英汉语中虽然有很多理性意义相同,但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词汇所表达的比喻意义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差异较大。因此,以下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红色”词汇的现象列举几例并予以分析研究。 一、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语中红色词汇带有民族的心理认知色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同样是红色,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语中对待红色的态度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西方文化中,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并产生了对这种颜色的禁忌,如: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red light(危险信号),red rag(斗牛红布,激怒因素)等等。正因为如此,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色在汉语中也曾经和革命、暴力紧密相连,例如中国革命时期所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红色词汇”,如“红军”、“红土地”、“红色政权”、“红色恋人”等,还有目前中国台湾地区正在进行的“红色倒扁”,这大概是红色和革命总是与愤怒、流血联系在一起有关吧。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华民族从未因此而对红色产生禁忌,相反,红色自古以来就是被崇尚的颜色。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尚起源于古代,太阳从东方升起,它那火红的颜色和炎热的高温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由此产生了对红色的崇尚。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热情,吉祥喜庆,在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例如:表示美满幸福的红双喜、红盖头,表示隆重接待和欢迎的红地毯,表示吉祥如意的开门红,形容事业的红红火火,为别人牵线搭桥的称红娘等,无一不与红色有关。 二、英汉语中红色的词汇意义存在不完全对应现象 众所周知,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存在着不同感知,那么语言词汇就可能出现不完全对应现象。 首先,英汉语中有些表述存在对红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一致现象。例如: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deeds on...(Shakespeare的Othello第三幕第二场) 这句话译作:那是一个绿眼的妖怪,谁做了它的牺牲品,就要受到它的玩弄。在英文当中,green-eyed monster 表示嫉妒,而汉语中一般用 “红眼病”来表示。同样,在英语当中的“black tea”,却对应着汉语中的“红茶”,“pink lady(红粉佳人)”原来竟是一种鸡尾酒的名称。 其次,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汉语中也存在着许多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有关红色的表达法。例如中国古典文化里把那些具有绝顶智慧、美丽又善解人意的女子称为“红颜”,于是有了“红颜知己”、“红颜祸水”之说;至于“红袖添香”则更是一种非常之美的意象,夜已深,孤灯寒,这时添上的恐怕就不仅仅是香那么简单的事了。再如毛泽东诗词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整个描述中虽然没有一个字词涉及到红色,却硬是将那种强烈而有悲壮之美的红色渲染到了极致。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红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存在词汇空缺现象,例如:“红尘”、“红豆”、“红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