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 陈言   序   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 。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 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根据源 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 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 。庆德夫。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 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 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 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 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 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 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 。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 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 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 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 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青田鹤溪陈言无择序   卷之一   脉经序   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 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 ,博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 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 阴阳,六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 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 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 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 ,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 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   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 ,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 六经不昧,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 ,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 半矣。   卷之一   学诊例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 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 与神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 ;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 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 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 脉为期,此之谓也。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 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 ,庶可根据源治疗。   卷之一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 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 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 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 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 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可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 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 候六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 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 为不内外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 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 者,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 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 名状不同,证候差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 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 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 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则伤 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 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动,皆内所 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 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情状, 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 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 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 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 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 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 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 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 ,则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瞑,皆可兼 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 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 垩;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 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 如炭。五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 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 衰则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 ;言微终日

文档评论(0)

masterchief2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1410134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