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追寻课堂“语文味”.docVIP

回归语文本色,追寻课堂“语文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归语文本色,追寻课堂“语文味”   摘 要: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色彩,必须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教给学生评点语言文字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让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的“有滋有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味 回归本色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涌动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学的盛行,呈现出各种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模式,大有百家争鸣之感,但精彩之中也出现许多语文课丧失“语文味”的现象。刻意追求形式而冲淡语文教学的本位功能,使语文教学没了“语文味”,甚至变了味。如有的老师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整节课围绕“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科学知识,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又如有的老师在上《雨的四季》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活生生地将写景散文赏析课上成自然风光展欣赏课。又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大谈做人之道,随意地断章取义,大肆拓展,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这些语文教学几乎不读、不品、不悟,不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的教学,又怎么能称之为语文教学?因此,回归语文的本色教学,一提起语文课,仿佛就听到富有韵味的琅琅书声,闻到学生笔下的陈陈墨香,看到孩子们遨游在语言海洋中的幸福满足感……让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充盈语文课本来的味道――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反复诵读,让语文课堂有“读味”   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充分地调动一个人的目、耳、心、口等多种感官,具有再现作品情景、引发思考、产生共鸣等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朗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知文章,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具备“语文味”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反复诵读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   1.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效率,以讲代读,大量的讲解取代朗读,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朗读其实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反复朗?x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文意,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如《咏雪》这篇文言短文不足百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将文章读流畅通顺,在老师指导断词断句后再扎扎实实地读几遍短文,然后可以分角色朗读全文,整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老师讲解是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所以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便好像一只失去声音的百灵鸟,没有了动听的歌喉,失去了活力和朝气。同时要防止学生出现朗读乏味,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可以采用大声朗读,静心默读;可以齐读,自由读;可以让学生领读,分角色朗读等,一个注重朗读的老师会在恰当的时间引领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读有所获,使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更使语文课堂充盈“读味”。   2.要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   反复诵读,强调朗读,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心不在焉地朗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边朗读边思考,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品读课文。如在朗读文章《社戏》时,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时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那么学生就会在朗读中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省乐土,乡村乐事,看戏波折,月夜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然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哪些段落具体写看戏?戏好看吗?哪些段落写豆,豆好吃吗?在学生朗读时层层设问,不断铺垫蓄势,让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声中环环相扣。   3.要有正确的读法指导,读出感情。   在朗读时无论采取怎样的朗读方式,老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再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调、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等逐一指导到位,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这句的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除了对学生进行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外,也要注重对朗读的情感把握,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对文中人物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或激情昂扬,或低沉舒缓,或兴奋,或悲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朗读指导。   二、咬文嚼字,让语文课堂有“品味”   叶圣陶曾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果戈理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朱熹曾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挖掘一字一句背后的精妙之处。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斟词酌句,在品词析句中牵引出文字背后的意味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