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紧密堆积提高高温水泥沉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oc
紧密堆积提高高温水泥沉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紧密堆积提高高温水泥沉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杨勇
摘要:利用紧密堆积理论,通过调节高温水泥中固相含量的不同配比,使高温水泥浆体系的干混堆积密度达到最大,所形成的网架结构更加致密,束缚水能力增强,有效控制了滤失性和游离水,使水泥浆体系的高温沉降稳定性有了较大提高,基本满足高温固井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紧密堆积,高温,沉降,稳定性
1 引言
随着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深层气井数量不断增加,而深层气井的高温高压环境对其固井所用高温水泥浆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温水泥的沉降稳定性,是决定深层气井固井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1]。因为在高温水泥候凝过程中,由于高温缓凝剂和降失水剂对固相颗粒的吸附分散作用,使得水泥浆中出现颗粒聚集和桥塞,同时析出自由水还会形成水槽和水带,促使气体进入环空发生窜流,破坏了胶结质量。
目前,已有多种改善高温水泥浆沉降稳定性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在现有高温水泥配方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紧密堆积技术对现有高温水泥配方中的固相颗粒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固相颗粒间的距离减小,所形成的致密网架结构对水的束缚能力增大,有效地控制了高温水泥浆的滤失性和游离水,达到了提高高温水泥沉降稳定性的目的[2-3]。
2 紧密堆积理论
2.1 堆积密度计算公式
设单位体积的颗粒混合物由n种密度相等、形状相似且不发生形变的颗粒组成。粒径为di的第i粒组颗粒的等径堆积密度为(di),单位体积的固相体积分数为i(i = 1,,…,n),,其中:为所有颗粒组成的堆积物的堆积密度。粒组i的体积分数比为i,i = i/,。假定di gt; di+1,粒径为di的粒组是连续堆积的,则体系的堆积密度(di)可按式(1)计算。设每一个粒径di的粒组为连续堆积时,都可计算得出一个堆积密度(di)值,则其中最小者则为该体系的最密堆积密度。 (作文网z;(di)取决堆积方式和粒子的几何形状,可以测定或由计算获得;f(i,j)反映由于小颗粒的存在而导致大颗粒堆积密度发生减小的松动效应;g(i,j)反映由于大颗粒的存在而导致小颗粒堆积密度发生减小的墙体效应。
水泥的粒径是连续分布的,颗粒粒径间的差距较小,同时颗粒间存在静电力等凝聚和排斥力的相互作用。在现有已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不断改变参数函数并重复上述过程,最终获得计算(di),f(i,j)和g(i,j)的经验公式如下:
(2)
(3)
(4)
2.2 复合水泥体系粒径分布与堆积密度的计算
若已知复合水泥各组分的颗粒密度、粒径分布和各组分的比例,可以换算出复合水泥体系的粒径分布。设某一配比的复合水泥体系中有m个组分,各有n个粒组。组分j的颗粒密度为j,根据激光粒径测定仪测得的第j个组分中粒径为di的第i个粒组的体积比例为kji,。组分j的质量比例为j,,则组分j中粒组i的体积比例为Vji = j kji / j。组分j中同一粒径di的体积总和为:。全部组分的总体积,则该配比中粒径为di的第i个粒组的体积比例为,。换算得出复合水泥体系的粒径分布后,就可以按(1)~(4)式计算该复合水泥体系的堆积密度。
3 高温水泥颗粒紧密堆积设计
高温水泥为防止发生强度衰退,需要加入石英砂或硅粉,这就打破了原有水泥的粒径分布规律,形成了一种复合水泥颗粒体系。本文选用G级水泥、石英砂(粗)、石英砂(细)和微硅进行复配设计,各种材料的主要粒径分布及其等效粒径见表1。石英砂的粒径分布可通过筛分得到,水泥、微硅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得,可将它们近似认为是球形。 (转载自.NSEAC.中国评价网)
表1 复合高温水泥体系颗粒材料主要粒径分布范围
组分粒度分布/%
110μm75μm45μm25μm15μm5μm1μm0.7μm0.5μm0.3μm
G级水泥2.1111.0723.0538.4816.518.780000
石英砂(粗)94.233.562.010.130.060.010000
石英砂(细)2.095.2190.092.320.190.080.02000
微硅000006.0214.4214.5320.2344.80
将G级水泥、石英砂(粗)、石英砂(细)和微硅依照紧密堆积原理进行复配优化设计,其中G级水泥加量取为600 g,石英砂(粗)、石英砂(细)和微硅加量之和取为240 g,从而得到多种含有不同粒径的多元复合高温水泥颗粒体系,通过编程计算求得各种体系的最大堆积密度。如表2所示,体系能达到的最大堆积密度为0.6928。
表2 复合高温水泥体系颗粒材料复配堆积密度
体系含量/g堆积密度
G级水泥石英砂(粗)石英砂(细)微硅
1600240000.6214
2600024000.5594
36001786200.6440
46001900500.675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