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种和天敌之间迁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种和天敌之间迁移

天敌伴迁与生物多样性 翟保平  近年来,国内外的雷达观测中屡屡发现天敌的大规模伴迁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空捕和海捕中也都有天敌入网,这种天敌与害虫同步迁移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行为学意义。迁移是生物对栖息环境和资源配置的季节性变化所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害虫的远距离迁飞往往导致其在农林牧区突发成灾,对农林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害虫都是南北往返迁飞数千公里,往往“小虫成大灾”。人们已经注意到,近年来迁飞性害虫猖獗 频率的不断增加正是因滥用农药、破坏生物多样性所致,因而应提倡维护非农田生境以保持害虫天敌稳定的栖息环境并提供避难所。本文对天敌伴迁现象做一综述,阐释这一现象对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害虫综合治理的意义。 1  捕食性天敌的伴迁水稻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以占总面积26 %的耕地,产出占总产量43 %的粮食,对我国粮食的增产贡献最大。同时,我国农作物的重大害虫中,水稻害虫占半数之多且多具迁飞性,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20 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十几年大发生,尤以1987 年和1991年两次暴发成灾时损失最为惨重。对迁飞性害虫而言,迁入区的天敌种群因跟随效应而不大容易起到控害作用,但伴迁的天敌则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发挥其抑制功能。梁佳学等发现若干褐飞虱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伴迁天敌的抑制作用所致。黑肩绿盲蝽是捕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叶蝉等害虫卵和若虫的重要天敌。朱明华的研究表明,在迁入早、迁入量大的年份(如1987 年) ,黑肩绿盲蝽对稻田内飞虱和叶蝉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Cook Perfect也曾报道过,黑肩绿盲蝽和小宽蝽的迁入率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种群发展呈显著负相关,显示出伴迁天敌对害虫种群的调控作用。曾有关于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同步起飞的报道,国内外的空捕、海捕、空中取样、高山网等都有黑肩绿盲蝽入网的记录。而且雷达观测时的空中取样发现, 入网昆虫中除了大量的褐飞虱、白背飞虱以及其他飞虱类、叶蝉类等害虫外,黑肩绿盲蝽也占很大比例,在热带地区要比飞虱数量大一个量级。在印度的空中取样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与温带地区的情况截然相反。菲律宾群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高,星罗棋布的非稻田生境为天敌昆虫提供了良好的避难所,因此空中天敌密度是稻飞虱的15 倍;印度次大陆盛行热带季风,其稻区主要分布于科罗曼德尔沿岸的三角洲,靠运河和井水灌溉植稻,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次于东南亚,空中天敌种群的密度是稻飞虱的8 倍;我国东部盛行温带季风,江淮稻区正是我国人口最密集之地,人均几分地上的精耕细作,就连田埂上的杂草也被铲光,因此几乎无非稻田生境可言,导致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尤其在大发生和重发生年,天敌的密度不足稻飞虱密度的2 %。如此巨大的反差,生动地反映了生物多样性降低与害虫猖獗的内在联系;而当害虫因寄主植物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迁出原栖息地后,天敌随之而来的跟踪追击则真实地揭示了“天敌—寄主—植物”不同营养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黑肩绿盲蝽和小宽蝽外,伴迁的捕食性天敌还报道有微小花蝽、尖钩宽蝽、大草蛉、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锚斑长足瓢虫和隐翅虫等。其中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的迁飞往往与其越冬越夏的滞育性迁飞有关。在伴迁的捕食性天敌中,飞航的蜘蛛是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类群。与昆虫不同,蜘蛛不具翅,故只能靠连续吐丝而被气流运载,即飞航,以此进行远距离扩散可达数千公里。Greenstone et al. 报道了在美国密苏里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进行的飞航蜘蛛采集试验,结果表明,在所得的2800 多头蜘蛛中,皿蛛科占半数以上。绝大多数捕获的蜘蛛的体重为0. 2~1.0 mg ,最重的个体分别为25. 5 mg 和19. 1mg。两地飞航者中分别有14 %和32 %的个体是成蛛,而皿蛛科飞航者中成蛛的比例在两地分别占31 %和58 %。早期关于皿蛛科飞航者的报道中也注意到了其成蛛比例高的现象,这意味着迁入的成蛛将有较高的生殖价,因而有较大的定殖成功的可能性。 2  寄生性天敌的伴迁 国内外的空捕、海捕都有寄生蜂入网的记录。Mochida Takada 在东海距九州海岸150~200 km 处捕得105 头从中国大陆越海迁往日本的蚜茧蜂,其中,木通长管蚜茧蜂、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分别占75. 2 %、13. 3 %和9. 5 % ,而且所有入网的蚜茧蜂均为雌蜂。虽然这些蚜茧蜂雌蜂的成虫寿命较雄蜂稍长,却并不足以解释无雄蜂入网的原因。估计可能是两性之间存在某种影响其跨海远迁能力的飞行行为差异,也可能是天敌- 寄主相互作用中的某种适应与选择。罗瑞梧等通过17 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海上网捕,阐明了燕麦蚜茧蜂随麦长管蚜从长江中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