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民族文化变迁原因浅谈.docVIP

内蒙古蒙古族民族文化变迁原因浅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蒙古族民族文化变迁原因浅谈

内蒙古蒙古族民族文化变迁原因浅谈摘要: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国家,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各个民族都面临关的巨大问题。笔者仅从蒙古族民俗文化流失入手,简要分析蒙古族文化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从而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本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思考。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变迁;保护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97-02 民俗的变迁,民族心理上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民族自身发展中的自我扬弃,有的是因主体强势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变迁、弘扬与遗失等诸多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在中国,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的情况不同,所以各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在生活环境上,森林蒙古族和牧区蒙古族及农业蒙古族在今天已经呈现出极大的民族民俗差异,在地缘划分方面,内蒙古蒙古族、外蒙古蒙古族、新疆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于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生活环境相近的蒙古人习俗,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原传统农业历史性外扩,深刻的影响着蒙古地区。明清以来伴随汉地农业及农民的逐渐涌入,传统蒙古畜牧业受到较大冲击。蒙古族在其民族发展的早期便已经有从事农业的蒙古人。史料证明:农业是蒙古人世代相传下来的事业。[1]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一些蒙古部落中已经有了农业,但直至清之前,蒙古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产量较少的副业,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畜牧业。人口的增加,争夺牧场草地的压力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地区向半农半牧甚至完全农业生产转变。农耕这一生产方式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粮食和安定的居所,更带来了农耕民族的文化。清至建国以前,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涌至蒙古地区,越来越多的蒙古民族人口在从事农业,并且已经完成了由早期蒙古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向灌溉农业发展。据考证,1743年土默特地区共有土地55048公顷,其中牧地仅有14268公顷,已不足五分之一。[2]而今天土默特地区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农耕地区,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定居的蒙古族因与汉族农民杂居,其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逐渐汉化,在清末已经呈“近边诸旗,渐染汉俗,――凡没捃县之区,类皆重与牧,操作亦如汉人”[3]。在清嘉庆年间大批的蒙古人的汉化引起了清廷的关注,颁布了不许蒙古人“起用汉名”“建屋而居,演听戏曲”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等限制令。今天的土默特旗基本起汉名,习汉俗,流传此处的蒙古民族文化受到了激烈冲击。 蒙汉文化交流中蒙古文化资源的流失。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交流日愈密切,蒙古民族面临着生产方式转变过后的文化选择问题,并且汉民族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的转变着蒙古民族的文化认同方式。所以从清至今,除了少数地区仍然保留着古朴的蒙古民俗之外,蒙古民族的人们一般呈现着较强的双重文化特征,即汉族文化的与蒙古文化的集成者,并且这种“蜕变”的趋势日愈明显,而这种蜕变的实质是有甚与先进生产方式的又一种征服――文化征服。若将这种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对抗与融合称之为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的话,这种交流的表现便是“来”大与“往”。 蒙古族的语言文对汉语的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元代。蒙古硬译文体和书面语的口语化,是元代语言文字的特征。根据学者的研究,元代的杂剧、散曲中经常出现蒙古词汇有几十个,上述的几个只不过是之中的一部分。[4]元代的其他汉文的文献(如法律文书、碑刻、文集、笔记等)中出现的蒙古词汇为数更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汉蒙对照的词典,有代表性的是《至元译语》。此书将蒙古语分门别类,用汉字标音的方式意译。《至元译语》收录在《事林广记》中,这是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日用百科全书,可见民间学习蒙古语的很常见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因为蒙古语的特殊地位造成的,《事林广记》庆集卷10的卷首说:当今所尚,莫贵与此[5]。元代汉语中大量渗入蒙古词汇,有些词汇在后代一直流传下来,已经成为汉语的词汇的组成部分,如:站[jam]、胡同[qudun]、把势[baqsi]、戈壁[gebier]等。有些中国的地名也是以蒙古文字命名的,如博格达峰、哈那斯湖、泸沽湖、可可西里、布拉格等。甚至在祁连山附近的很多的汉族地区,他们的方言也受到了蒙古族语言的影响。比如说甘肃酒泉地区的方言中,就有很多的蒙古词汇。[6] 蒙古民俗也曾深刻影响周边民族生活习俗。在饮食上,汉地民族一般以粮食为主,肉类奶制品为辅,但在邻近蒙古地区的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食物结构中明显增加了“白食”(奶制品)及“红食”(肉制品)。杂居于蒙古地区的汉民族,在过春节那天早上也要煮一锅手把肉,并且将锅盖好,一直将肉用温火炖至初一早上,全盘上席,意味着福禄永享,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