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仿西方不是殖民地重建文化身份出路
模仿西方不是殖民地重建文化身份出路获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奈保尔(1932~)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种姓,从其祖父辈起移民到非洲一个叫特立尼达的西印度小岛。特立尼达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奈保尔从小在那里接受了英式殖民教育,成年后进入了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大学期间,奈保尔努力研究西方文化,期望能早日融入英国社会。毕业后,因为是有色人种,奈保尔在伦敦求职时四处碰壁。为了糊口,他只能依赖其最擅长的写作来赚钱,但苦于没有素材,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和他一样来自于殖民地国家、在文化的边缘地带苦苦挣扎的小人物。
尽管奈保尔小说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每个人物对于文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小说中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即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自己的文化身份究竟应该归属何方。同时,奈保尔的小说不仅仅关注文化冲突之下的个人命运,还涉及到了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如何重建的主题,以及在文化混杂地带弱势文化应该如何发展的主题。奈保尔还在小说中暗示了自己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态度。由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后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并展现出深刻的文化视角,奈保尔先后获得了布克奖、毛姆奖及诺贝尔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一位出色的后殖民主义小说家。
文化研究的观点认为,殖民时期的剥削形式主要是宗主国直接对殖民地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占领殖民地国家的土地,抢夺其资源。到了后殖民时期,殖民者的政权虽已退出殖民地国家,但却在意识形态上继续统治着殖民地国家,在文化精神领域向这些国家进行渗透。后殖民主义强调文化领域的问题,主要分析下面四个方面:(1)帝国文化;(2)对抗帝国主义的抵抗文化;(3)去殖民地化国家(decolonised states)的文化;(4)第一世界大都会文化与第三世界的(有时称为外围的)文化间的关系。[1]
当文化成为一种变相的殖民工具时,不同文化间的较量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这些刚独立的殖民地国家。比如,英国为了使它在殖民地的权力得以巩固和确认,一般会对它的殖民地上的本地青少年实行英语教育,因为“作为一门学科,英语是为了塑造学校孩子们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而设计的,而文学文本则被用来灌输这些意识……用来强化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一种成为一个英国人意味着什么的意识。”[2]在这样的殖民教育影响下,当独立后殖民地人民重新选择自己的文化身份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文化优势更大的一方,即去选择非本民族的、异质的文化身份。
一小说中殖民地人民模仿西方文化身份的失败
《河湾》这部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刚刚取得独立的非洲中部的原英属殖民地国家,小说中除了个别最终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人物之外,其他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对西方文化有着某种依附和认同。
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因达尔就企图以模仿西方来获得身份重建。因达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民族资本家家庭,他们的祖辈是移民到非洲东海岸的印度穆斯林。非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使他的家族四分五裂,也蒙受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他十分仇视非洲。他和朋友萨林姆交谈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要“践踏过去”。他憎恶祖先所信奉的穆斯林文化、憎恶非洲文化,反之则热情地接受西方的新事物。因达尔的举止腔调以模仿西式风格而著称:“他的衣服,他的鞋子(牛血的颜色,鞋底薄而结实,鞋尖显得有些紧),无不透出英国的气息。”[3]他热爱的体育活动也是诸如网球之类的英国绅士运动。因达尔时刻想要离开非洲这个他憎恶的地方,依靠家里的经济支持,他进入了英国的大学。但在留学期间,他不能融入英国社会,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了三年。毕业后因达尔在求职时屡屡遭拒。在一次去应聘印度外交官的工作时,偶然的顿悟让他对自己的身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因达尔去面试的这个驻伦敦的印度外交机构名叫印度大厦。大厦的外表装饰采用的全是印度特有的各种图案,十分显眼。“走进大厦,却发现它是伦敦建筑,英国建筑,徒有印度的外表――和我祖父所说的印度大相径庭。”[4]当他走进那栋模仿英国风格建造的大楼后,对印度文化进行了一番客观的审视:
我生平第一次对殖民充满了怒火。这愤怒不是针对伦敦或英国,我气的是听任别人把自己打扮出异国情调的人们。进门后,我的怒气还不能平息……我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贴近我们的祖先所来自的国度,却又和它如此疏远。我觉得在这大楼里,我对自己的认识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我对自己在世上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但却无比残酷的认识。我痛恨这种认识。
(《河湾》156页)
使因达尔感到如此气愤和对印度文化感到失望的原因就是这个象征着印度国家主权的领事馆虽然有着印度的外表,但内里却充满了对英国文化造作的刻意模仿,而那些“听任别人把自己打扮出异国情调的人们”则都是对英国文化谄媚的印度人。由此他认识到即使是印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