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中的胡风胡韵及其审美影响.pdfVIP

唐文化中的胡风胡韵及其审美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12月 社会科学家 Dec.,加11 (第12期,总第176期) SoCIALSC玎驺耵吣T No.176) (No.12,General 【历史纵横】 唐文化中的胡风胡韵及其审美影响 罗 希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唐代东西方文化之闻持续既久、此长彼消、相互吸收交嘈又相互排斥抵捂的大转型运动,它不仅改变了 中国文化的内在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唐人好“新”,这些从西方吹来的胡风胡韵不断考验着中国人 的耳朵,从听众的听觉意识已经渗透到作曲家的创作表达,可以说是一次文化的心灵涤荡。 关键词:胡文化;音乐审美;西域音乐 中圈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12011112-00026--03 二、唐文化中的胡风传人 和突厥的伎乐人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原的伎乐人表演也会出现在君士坦丁堡,这些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开”时期,唐文化 都可以证明文化的交融是双向的,在丝绸之路上也有 是其中的高峰,由出土文物可知,唐代美术、书法、文 很多物质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唐代黄褐色舞者陶俑、 学、建筑艺术高度发达,诗赋歌曲丰富,乐舞双臂,满 戴假面具的伎人佣、骑骆驼的乐队佣,这些人的面部是 街皆胡人,人们穿胡装唱胡曲,从西方传来的土耳其 中亚人种的特征。玄宗时代,,胡乐流行民间“城头山 斯坦和中亚音乐此时是中原的流行音乐,伎人演唱的 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绿腰水调家家唱,白雪 胡曲是流行歌曲,他们的着装更是被唐代贵族争相模 梅花处处吹”,西市泼寒胡戏。寺庙佛乐震天;宫廷乐舞 仿,《唐书·五行志》有记载:“天宝末,贵族及士民好为 三百,轮番上演,造成了一幅生动的音乐生活图景。 胡服胡帽。”风格是西北少数民族、印度、波斯等外国 服饰的混合因素。初唐时朝中百官一度以“夷狄之戎 二、唐文化中的胡韵胡曲 服”为“公服”,这些曾一度风靡隋唐朝野,受到社会普 遍欢迎。唐诗中,人们更是以胡语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胡乐自北朝人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西域诸 琵琶为唐人喜爱的乐器,其乐音动听如珠落玉盘,但 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 因为琵琶作为外来乐器其演奏的胡乐较难理解,而胡 对中原音乐特别是唐代音乐艺术影响巨大,作为东、 语又充斥着社会生活,因而以此代称。 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文 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放不仅带来了日常用品的 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 交换,更带来了各种文化。首先,佛教僧侣跟随商队历 化冲撞后产生的诸多内在深刻的社会文化各领域变 经众多国家更迭,行走于“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 革,唐文化具有多元的属性,胡风华风共存于其中,它 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的接受表现为三个阶段: 将宗教思想和文化传到东方,在西域音乐史研究中, 第一阶段,被接受的应是物质形态,如乐器。因为 佛教遗存丰富,汉文、巴利文、藏文佛典浩如烟海,其 其外在模仿最容易先被掌握,符合主体的接受要求时 中载有大量珍贵史料,如王玄策前往印度时,见到王 自然被接受。 宫中百戏歌舞的盛况,由于王玄策西国行记已佚,佛 第二阶段,被接受的是脱离于物质载体后的音乐 经中的记录就成了唯一数据,因此佛经中大量的关于 自身形式,如乐律、音乐风格。这种接受因地域观念和 音乐的论述与描写都是音乐史的宝贵数据,沿着丝绸 传统听觉习惯束缚而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之路从印度到中亚、新疆、甘肃、陕西的佛教石窟群里 第三阶段,被接受的是音乐意识,如音乐恩想。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