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Ⅰ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探究进展
Ⅰ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探究进展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和成人一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以I型糖尿病为主。全球发病率差异较大,欧美地区较高东南亚地区较低,亚州发病率最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儿童糖尿病研究组[1]在中国22个地区及城市对儿童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显示:1989~1994年15岁以下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为0.56P10万,可能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般以10~14岁发病的较多[2]。为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本文就I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2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 使之渐进性损害,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的,通常在青年人中发病。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T1DM发病的先决条件。然而,同卵双胞胎患T1DM的一致率只有大约40%左右,表明环境因素如病毒、饮食、毒素和压力等与T1DM的发病也有很大联系。
2.1 自身免疫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约有67%~88%新诊断的IDDM患儿胰腺,可经组织学检查证实[3]有胰岛炎存在,T、B淋巴细胞浸润现象显著。β细胞自身抗原的抗体可能是疾病的预测性标志。目前,已鉴定出许多胰岛细胞自身抗原,包括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胰岛细胞自身抗原、胰岛素、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酶样抗体(IA- 2)、逆转录病毒抗原[4],以及性别决定区Y染色体相关蛋白SOX13[5]等。新发现的Ⅰ型糖尿病患儿中约70%~80%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阳性,32%~37%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胰岛素是与β细胞损害相关自身免疫性反应的重要靶位点,CD8T细胞自身反应性与人类I型糖尿病β细胞损害有关联[6]。聚肌苷酸2聚胞苷酸(PolyI:C)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改变效应T细胞的活性,调节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7]。对生物喂养的糖尿病倾向的大鼠(BB)研究表明,低浓度PolyI:C能够减轻胰岛炎程度,减少糖尿病的发生[8]。应用Poly IL-4、IL-10具有下调自身免疫反应性,阻止IDDM发生,在新诊IDDM患儿外周血液中它的含量显著降低。IL-1、TNF-α、IFN杀伤β细胞的作用是通过NO完成的。McDaniet等[9]研究表明:IL 21可特异性的诱导纯化β细胞表达INOS,使β细胞产生高浓度的NO而死亡。
过继调节CD4细胞部分通过损害胰岛特异Th1细胞的生存来控制糖尿病,因而抑制胰岛中自身侵蚀性T细胞的分布和反应[10]。从自身免疫反应的实验模型来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KT细胞能使机体免于疾病,当NKT细胞群在非肥胖型糖尿病老鼠(NOD)中缺乏时,激活NKT细胞活性可以抑制这种鼠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靠CD1限制性T细胞行使这种功能的机制虽然研究得还不完善,但是对NOD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NKT细胞调节的特殊效果[11]。
基因座位Idd6赋予NOD鼠I型糖尿病自然发生的易感性,对同系鼠NOD C3H6的疾病抗性显示Idd6在外周免疫系统影响T细胞活性,用整体脾细胞和纯化T细胞的转移实验表明这个基因座位特异控制了调节CD?+4、CD?+?25?T细胞介导的疾病保护效果,研究表明,Idd6座位控制了胰岛中浸润淋巴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平衡[12]。
凋亡是I型糖尿病(T1DM)患者胰岛β细胞损害的关键机制,研究人员推测抗凋亡基因如Crm A可能有助于T1DM胰岛移植患者生存率提高[13]。通过NOD鼠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研究均证实,Fas在胰岛细胞的表达与糖尿病发病病程相关联,胰岛细胞表面的Fas与T效应细胞表面的FasL结合后可引起Fas介导的靶细胞凋亡,在1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起关键作用[14,15]。
胰岛损伤中自由基的作用: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全膜抗氧化状态(TAS)明显降低,提示在糖尿病早期患者除了免疫、代谢方面的变化外,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也全面下降[16,17],Willum等则观察到,在IDDM早期,患者胰岛附近ROOH、丙二醛(MDA)等浓度明显升高,由于O?-2存在时间较短,且技术水平受限等原因,还没有直接测得,但MDA和ROOH都是其引发的膜酯质过氧化反应的产物,故推测O?-2也有产生。于是他们使用了一种新型抗氧化剂Lazariod,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细胞因子导致的β细胞的损伤[18,19]。所以,可以认为在IDDM 发病过程中,氧自由基也起了一定作用。
另外,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联系。动物实验证实,维生素D缺乏的动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