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0例
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0例【摘要】 目的 观察和讨论刺络拔罐加穴位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疱疹周围皮损部位,刺络拔罐后,配合穴位针刺治疗。结果 痊愈26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通过观察,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疗法够迅速控制疱疹皮损蔓延,减轻直至消除皮下神经痛,缩短治疗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刺络拔罐; 穴位针刺;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后引起皮肤感染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少数见于四肢、头面。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成簇的水疱,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有较明显的神经痛。患者疼痛剧烈,颇为痛苦。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好发于年老体弱者及受劳累、精神创伤、生活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或潜在有某种恶性疾病时易患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病程为2周左右,严重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可迁延日久,在表面皮损消失后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缠绵不愈,顽固难除。故发病初期应及时治疗。笔者近来采用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疱疹皮损局部,治疗发病2周内的患者30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4例;最大70岁,最小23岁;病程1~7 d者25例,7~15 d者5例,均为本科门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皮损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皮损出现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2 治疗方法
2.1 刺络拔罐 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后,持三棱针沿皮损的两端向中间快速散刺,使之出血,两针之间间隔 1 cm左右。再将透明玻璃罐罐口以酒精消毒,用闪火法在点刺处拔罐,留罐10 min。取下火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不需包扎,可用消毒纱布覆盖。
2.2 穴位针刺
2.2.1 取穴 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局部取穴和临近取穴,可配合背部夹脊穴及远端取穴(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对症加减。
2.2.2 操作方法 局部:围针、横刺,即于疱疹四周旁开0.5寸处向疱疹中心呈25°上下左右各横刺1针。针数的多少视疱疹皮损累及神经引起疼痛的范围大小而定,针距间隔以1~2寸为宜,行捻转泻法1 min,待患者局部产生酸胀麻感后,再分别接通G6805-2A治疗仪,选疏密波(频率4~20 Hz)通电刺激,强度由小到大,以针刺局部皮肤肌肉出现轻微抽动(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左右。急性疼痛期可数小时针刺一次,留针30 min/次。远端穴位及夹脊穴采用泻法。电针围刺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皮损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治疗结果 治愈 26例,好转4例,无效 0例,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工人,来院前2 d右侧胸背部开始疼痛,未加治疗,而后相继出现红斑及水疱,皮损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夜不能寐,遂来我科就医。查体: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右侧胸背部约第7~9肋间有密集成簇、大小不等水疱,皮肤无破损及溃烂,诊断为湿热型带状疱疹。在局部疱疹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后以闪火法拔罐,10 min后起罐。同时针刺支沟、阳陵泉、内庭诸穴,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连续治疗3次,疼痛明显减轻,疱疹基本消失。5次以后疼痛消失,皮损部位只留少量色素沉着。随访3月无复发。?
5 讨论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外感毒邪郁于皮肤或肝经湿热内蕴袭于腠理、闭阻肌肤而发;或因脾虚日久而致湿热内蕴,又与外感毒邪互结,病久正虚无力驱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导致肌肤营卫壅滞,气血凝结阻于经络,不通则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因此肝胆热盛、湿热内蕴为本病的实质。在辨证施治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患者早年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内,在某种诱因作用下被激活而引起的局限性皮肤感染。本病由于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