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上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上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

前上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作者单位:132000吉林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郑家庆);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时文艳);吉林市中心医院CT科(李海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24岁,于感冒后突然出现间断性左前胸部钝痛2周,疼痛可以耐受,并能够自行缓解,病程中无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盗汗、声音嘶哑等症状,无吸烟、隐睾等病史。体格检查T 36.7℃、R 19次/min、P 84次/min、BP 130/80 mm Hg,胸廓对称、无畸形,颈部、锁骨下、腋下无肿大淋巴结,心、肺、腹正常,睾丸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甲胎球蛋白(AFP)10.1 μg/L,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7ng/ml。? 1.2 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纵隔结构增宽,前上纵隔内见软组织影,密度不均,边缘光滑,提示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CT示前上纵隔内见形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最大截面约10.5×4.8 cm大小,其内密度欠均,CT值约37~45 HU,无钙化,轮廓清晰、光滑,纵隔气管向后移位,气管及支气管通畅,双肺野密度未见异常,胸部骨质结构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可见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提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见图1、2)。超声检查:阴囊、睾丸、附睾未见异常。? ? 图1 图2 ? 1.3 治疗方法 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前上纵隔,大小约15 cm×10 cm×5 cm,占据胸腺位置,与残留胸腺成一体,有包膜,质硬,分叶结节状,与心尖及右侧胸膜粘连紧密,并侵及右肺上叶部分肺组织。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检查:表面略呈结节状,切面呈实性、灰白色,有出血,局部有黏液样区,质脆,瘤细胞胞浆透亮,胞界清楚,核大深染呈圆形,位于中央,核膜不规则,核分裂多见,瘤细胞排列成小巢状(HE400),诊断为前上纵隔精原细胞瘤伴大片坏死。术后予8 mV?X线放疗40~55 gy,患者出院一年余,身体恢复良好,未发现转移。? 2 讨论? 精原细胞瘤与畸胎瘤、非精原细胞瘤一样,均属纵隔生殖细胞类肿瘤范畴,也是在胎儿或婴儿期形成,在年龄略大后才被发现,基本上发生于男性青年。它是来源于胚胎时迷走性腺外精原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有时难于同睾丸极微小肿瘤的转移相鉴别,好发于睾丸,亦可见于腹膜后、松果体及垂体等处,而原发于纵隔的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1]。? 前纵隔精原细胞瘤在临床上多因胸痛就诊,Polansky等[2]报告4例并复习文献103例认为本病最初症状为胸闷或胸骨后疼痛并放射至颈及上肢,其他可有咳嗽、声嘶和吞咽困难,如精原细胞瘤侵犯胸腺组织,则可出现重症肌无力等症状,本病常于20~30岁发病,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亦可发,但极少见,前上纵隔多见,与胸腺关系密切,极易被误认为胸腺瘤,发现时肿瘤常较大,症状多出现在病程晚期。?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但缺乏特异性,X线片可见前上纵隔阴影,常偏于一侧,引起气管、支气管受压移位,CT检查可清楚的显示其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糸,表现为纵隔内实性肿块影,周围脂肪层多消失[3],病灶内无钙化及脂肪密度,但有国外文献报道可见斑点状钙化灶,认为纵隔肿块内钙化灶并非畸胎类肿瘤所特有征象,病灶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少量索条状明显强化影,病理上为含有淋巴及血管的纤维间隔,该征象未见于畸胎瘤及胸腺瘤[4],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报道,此征象是否为精原细胞瘤所特有,尚需更多病例来进一步研究证实。 MR检查亦可清楚的显示纵隔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如病灶内出血则呈短T1改变,病灶边缘模糊,增强后呈轻度强化改变。本病影像检查缺乏特征,定性诊断困难,还需行病理学检查证实,但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学检查可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主要和胸腺瘤、畸胎类肿瘤等鉴别:①胸腺瘤中年人发病率最高,儿童及青少年极少见,是起源于胸腺本身的肿瘤,好发于前纵隔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位置略高,CT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通常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少数有点状、条状或弧形钙化,MRI信号通常是均质的,与肌肉的信号相似,比脂肪的信号低。若病变征象如上所示,或临床合并重症肌无力,则应考虑胸腺瘤。②畸胎类肿瘤好发于前纵隔中部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CT示边界清楚、光滑,多为圆形、卵圆形有壁的肿块,多呈混杂密度,以及钙化和骨化的实体结节。MRI示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脂肪、水和软组织的信号强度,钙化灶较大时,才能于T1、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得以识别。③发生于睾丸的精原细胞瘤也可以转移至纵隔,但发生率极低,约1%左右,故术前应注意睾丸部位的检查[5]。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