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精神分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厉 梅: 抗战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精神分析 抗战灰学中风景描写的精神穷析 质诲 (大连海事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1)06一0137—02 符号界大他者的应有反应,从而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 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斥听祥林嫂故事的那些人为虚伪的原 在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风景描写。这 因,她们对符号界大他者的回应充满了惰性,如同对空洞仪式 些风景作为抗战时期文学的素材,以其意识形态的中立性或 的遵从一样。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某种强迫症倾向,即 隐蔽性而能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人所接受,成为民族价值观念 表面上主体狂热地行动或强迫性地重复做某些事,而在更深 的最大公约数,此为风景在抗战时期的民族认同中扮演重要 层,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存在的偶然性以及死亡问题,他 角色的现实依据。从其心理依据上看,此一时期,国民大众对 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强迫性的行为,来满足大他者的要求,来摆 风景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物恋(fetishism)倾向。物恋的产生脱上面的难题。 源自于创伤性情境。在创伤性情境中主体感到了自身的匮 乏、缺失,于是他用想象的、富有神奇力量的镜像——“母亲 的菲勒斯(phallus)”加以填充以求得自身的完满。在抗战时在抗战期同,广大中国人民是否处于一种强迫症的状态 期,风景就是这种镜像。在亡国灭种的创伤性历史情境中,人 之中呢?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之久,这段时间对每一分钟 们对匮乏的民族信心和民族身份的实证化——风景充满了 都难以挨过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漫长。是否还会有明天, 快感的认同,例如抗战时期作家笔下的黄河、长江、土地、春 是很多中国人的疑问。那么,如何在这些强迫症的群体中进 华秋实、旷野林莽等,无一不是“中国”的,个体与“中国”借助 行民族动员,保持他们的民族身份呢?他们需要某种仪式或 于风景在更深层次上被联系了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 说是避风港,在这种仪式之下他们可以不相信自己明天还会 风景在承载着实证化的民族价值和观念的同时,将某些存在 活着,胜利总有一天会来到。但在仪式的层面上,他们相信中 的被动性回避掉了,从而形成镜像式的误认。这种误认为人 华民族的胜利,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去体验那让我们痛苦的失 习焉不察,而本文则借助于“交互被动性”(interpassivity)这一败情绪和扳着指头数日子的无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 概念将其清楚地烛照出来。 品中的主人公经常在看见周围的人的沮丧的时候,会转而看 什么是交互被动性呢?简言之,交互被动性就是主体不 窗外的风景,然后给了自己信心,其实这个信心是个外在之 问断地主动行动着,同时把自己生命的根本被动性转移给另 物,是被空洞的风景所唤起的。自然界中有荣枯,我们的抗战 —个人I-脚。这“另一个人”构成了符号界大他者(TheOther)不肯定也有低潮和高潮,这是被编码的行为,迎合了这种仪式, 同版本的隐喻表达。这个大他者具有结构上的优先性,主体 我们就卸下了关于历史的灾难的包袱,从而保持心理的完满 把自己从不相信的东西让渡给它,让它替我相信,替我行动。 性。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辨析的是这种替换并不具有解放 在风景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中,作家们不断用风景唤起人 潜能,而是从内部将主体“去中心化”了。如鲁迅笔下的祥林 们的斗志和民族众志成城的感觉,使彼此都获得了某种程度 嫂不断地讲述儿子阿毛的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则会发出同情 上的满足,但却没有更进一步去触及如何解决问题。所以故 的感叹、洒下同情的泪水,后者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在于迎合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