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docVIP

荆防败毒散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防败毒散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荆防败毒散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摘 要 目的:观察荆防败毒散加抗病毒中药治疗急性病毒性上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比观察荆防败毒散加抗病毒中药和病毒唑加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治疗急性病毒性上感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荆防败毒散加抗病毒中药对急性病毒性上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上感 荆防败毒散 上呼吸道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221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应用荆防败毒散加抗病毒中药治疗急性病毒性上感患者4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入选标准: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病例纳入标准以内科学及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为参考[1,2],自拟标准即起病急、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稀白痰、咽充血、苔薄白、脉浮或紧、肺部听诊无异常、白细胞计数偏低或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胸片支持上感、年龄15岁、病程24小时。 80例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000±533岁,平均病程600±053小时。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2900±835岁,病程平均700±040小时。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口服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前胡、桔梗、茯苓各12g,羌活、独活、川芎、枳壳各10g,甘草6g)为主方。随证加减:若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头痛甚者加白芷、藁本;项背强者加葛根;咳嗽痰白著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鼻塞流涕著者加苍耳子、辛夷;四肢酸痛著者加桑枝、桂枝;舌苔厚腻,嗳腐吞酸者加神曲、炒谷芽;再加抗病毒中药如大青叶、射干、金银花、蒲公英、薄荷、野菊花等。日1剂,水煎服,3天1个疗程。②对照组:用病毒唑注射液80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日,并口服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1粒,12小时1次。3天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3]:①痊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无变化;②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主要症状消失,随访体温无反复;③有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较治疗前降低,感冒主要症状消失,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未降低或升高,感冒主要症状无改善,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结 果 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 讨 论 急性病毒性上感是由病毒引起的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临床常见有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该病属于中医感冒风寒范畴,主要因外感风邪夹寒,客于肺卫,致肺失宣肃,营卫失和。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鼻为肺窍,肺主皮毛,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清稀涕、喉痒、咳嗽、咳稀白痰;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主表,紧主寒,风寒在表,故脉见浮紧;苔薄白;表明邪未入里。治疗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原则,故辛温解表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4]。中医辨证强调疾病的个体差异,西医辨病则强调疾病的共性,两种诊断方法各有长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中药治疗急性病毒性上感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单纯辨病应用上述中草药,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并不理想;同样,在临床中单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不考虑病原体,也会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如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辨病论治选用对病毒有直接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紫苏、香薷、防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野菊花、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蔓荆子、黄芩、黄连、黄柏、贯众、夏枯草、杏仁、陈皮、紫河车、射干、葱、蒜、醋、虎杖、桑寄生等[5]。二者合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故采用荆防败毒散加抗病毒中药治疗急性病毒性上感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 4 冯维斌,刘伟胜.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