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宁波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
浙江宁波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
王庆祥 2001年春,在搜集整理象山历代进士名录时,根据民国县志《选举表》所列北宋庆历六年(1046)“丙戌科”进士陈诜与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进士陈詥(诜之堂弟)、陈誴(诜之兄),以及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陈宗翰(诜之孙)四人亲缘关系,查考他们的里籍。不意,从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及元《延祐四明志》等志籍中发现,《选举表》所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进士陈辅是“詥之子”,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谠是“詥之堂弟”,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进士陈诩是“谠之弟”,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称进士)陈讽是“誴之堂弟”,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亦称进士)陈休锡是“谠之侄”。可见这五人与他们同出一族。同时发现,《选举表》未列的元丰二年(1079)“已未科”进士陈谔是“詥之弟”,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撝是“誴之族”,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进士陈摅、陈抍都是“撝之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进士陈晋锡是“休锡弟”,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进士陈栖筠是“抍之侄”。这六人也与他们同出一族。另据民国县志《陈大雅传》:陈辅次子陈珌,亦举进士(《选举表》未列其名,乃是“举而未获隽”)。如此,这个陈氏一族在北宋、南宋时期曾先后举进士十六名。据此梳理,这十六名进士的亲缘关系是:陈誴与陈诜、陈詥与陈谔、陈谠与陈诩,是三对亲兄弟;陈讽,是他们的族兄弟;陈撝、陈摅、陈抍三兄弟,都是他们的族人;陈辅,是陈詥之子(民国县志《陈大雅传》言陈辅是大雅之子,《乾道四明图经》等则在陈辅名下注“詥之子”,可见陈大雅即陈詥);陈休锡、陈晋锡兄弟,是陈谠与陈诩之侄;陈栖筠,是陈撝与陈摅、陈抍之侄;陈宗翰,是陈诜之孙;陈珌,是陈詥之孙、陈辅次子。
二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世踵科甲”陈氏一族的里籍,地方史志文献却历无明确记载。唯民国县志《陈大雅传》记其“四世祖荣绪为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自泉州仙游徙居明州象山”。而徙居象山何地,未能记及。查考民国县志《氏族表》,县内各地陈氏的入迁年代都在陈诜、陈詥、陈誴于北宋庆历、皇祐年间登科之后,最早的东陈陈氏也只在“宋末”。为查明这个陈氏一族十六名进士的里籍,前几年曾进行多方查考,都查无着落。后来,又通过各种渠道向宁波、杭州以至上海等地文史专家咨询,得到的答复也都是“无以查证”。因此,一直疑惑不解,萦绕于心。 去年秋天,根据何元均先生提供的线索,从原县广播站退休职工陈林章同志那里读到了西周镇陈隘村旧藏《陈氏宗谱》复印本,始释其中奥秘。据此谱记载,陈隘陈氏始祖陈锡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自“邑南墈头”迁此建村,因地处乌龟山与鲫鱼山两山对峙地段,形若隘口,故名陈隘。陈锡是“邑南墈头”陈氏十一世孙,陈隘陈氏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又据此谱历修“旧序”与“墈头宗图”述及,“邑南墈头”陈氏源自周武王封舜之后人于陈,子孙以国为姓,豪杰迭起,显宦历朝,远播各地。吴越时,有陈挞者“派分福建,去乱适治”,于北宋雍熙元年(984)以“五府君”之号“自福建闽县迁徙于邑之墈头。……越世既久,贵显甚多,隶仕籍者不绝如缕,诚象邑之翘楚也”。同时又述及“四世”陈誴、陈诜、陈詥,“五世”陈辅,“六世”陈宗翰等五人“登科跻仕”,以及陈大雅(即陈詥)“旅邸救人”等事迹。由此可知,“邑南墈头”陈氏显然就是那个“世踵科甲”陈氏一族。 不过,此谱所记“邑南墈头”陈氏始祖名号与原迁地,与民国县志所记有别。谱记其名“陈挞”,县志则曰“荣绪”;谱记其号“五府君”,县志则曰“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谱记其原迁地“自福州闽县”,县志则曰“自泉州仙游徙居”。经查考,据此谱“墈头宗图”:“二世”名禄定、禄安(即陈挞之子),当年陈氏行第若按“荣禄”排列,则“荣绪”乃是陈挞(荣字辈)之本名。据《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宋初,安抚使“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主管某路安抚公事。司马,“宋兵部尚书拟古官称”,后泛指“治兵”之人。因此,“五府君”有可能是“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之别称。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泉州,隋开皇年间以丰州改置,治在原丰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唐天元年间改闽州置,治在闽县(亦今福州市)。二州之治均在福州,只是州名先后不同。故《宝庆四明志》亦记“陈辅五世祖自福州徙居象山。”仙游,唐属清源郡(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因东南临湄州湾,有可能是“五府君”陈挞(荣绪)迁家之启航地。 至于陈挞(荣绪)为什么会弃官迁徙象山,这恐要从宋初的政局说起。原来,宋朝建立之初,政局与五代时期相同,江南还存在着割据政权。当时,吴越、泉漳虽表示臣附,但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