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3 页
第一节 我 国不起诉制度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 、我 国古代 宽严相济 的法律 思想
我 国古代有 “严刑峻法 ”、 “治乱世用重典 ”和 “酷刑 ”的传统 。作为古
代法家 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就 明确指 出: “刑重者 ,民不敢犯 。”韩非子也主
张: “行刑重而轻者不至 ,则重者无从至矣”, “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但在
孔孟之道 ,特别是儒家 “礼 ”、 “仁 ”道德传统 的影 响下 ,历代统治阶级对刑
事犯 罪惩处有 宽严 相济 的刑 罚理论 与实践 ,其所 形成 的法律文化对我 国不起
诉制度 的创 立与发展具有积 极意义 。就不起诉制度而 言 ,是近代 起诉和 审判
相分 离后 的产物 , 因而在控 审不分 的古代 ,根本谈不上 不起诉 的概念 ;但就
不起诉思想渊源而言,可 以从我 国古代有关文献 中追寻到 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因 时而 赦 及 分 化 瓦解 思 想
所谓 因时而赦,是指根据形势而宽免刑罚。我 国古代赦 的种类 比较多,
如 大赦 、特 赦等 。据 范晔所著 《后 汉书 安帝纪 》记载 ,永初元年至三年 ,
全 国各 地 水 灾 、饥 荒 、火 灾 、地 震 等 连 续 不 断 ,广 大 民众 流 离 失 所 , 以致
“人相食 ,老弱相弃于道 ”。在这种犯罪量突然猛增 的情况下 ,永初三年春正
月 “大赦天下 ”。因灾害而赦免犯罪 、宽免刑罚,可 以说在很多朝代都有过 。
《宋史 刑法志 》记载 : “遣使巡抚诸道 ,因谕之 曰: ‘平 民艰食 ,强取糇粮
以图活命耳 ,不可从盗法科之 。’天圣初 ,有司奏盗劫米伤主 ,仁宗 曰: ‘饥
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 。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 。’ 五年 ,陕西旱 ,因
诏 : ‘民劫仓廪 ,非伤主者减死 ,刺隶他州 ,非首谋又减一等 。’ 自是 ,诸路
灾伤 即降赦 ,饥 民为盗 ,多蒙矜减 ,赖 以全活者众 。”在元代 ,因饥穷而盗也
减免刑罚,而且还规定在法律 中。 《元史 刑法 志》记载 : “诸盗米粮 ,非 因
饥馑者 ,仍刺断……诸年饥 民穷,见物而盗,计赃断罪,免刺配及征倍赃 。”
关于 赦 的原 因,沈家本在 《历代刑法 考 》 中认为 : “遇 灾之 年有赦 降之
事 ,必非无故 。”这里 的 “故 ”即持续增高 的犯罪量 。在广大 民众迫于饥饿而
“人相食 ”,犯罪量突然猛增 ,而统治者又无力救灾 、赈灾 的情况下 ,如果一
味 固守平 时法律 ,强调 “以刑去刑 ”,极 易引起社会矛盾激化 。关于赦免 的作
用 ,沈家本在 《历代刑法考 》中认为 : “高祖之赦所 以安反侧而散其势也 。”
第 4 页
《晋书 刑法 志》 中亦有 : “赦而散之 ”之语 。这里 的 “以安反侧 ”、 “散其
势”、 “赦而散之”,实质上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 的分化瓦解 。我 国历史上的赦
免对 象 ,不仅 适用于在押 的犯 罪者 ,而且更主 要 的是适 用于未捕获和未 发觉
的犯罪分子 ,这样做 的根本 目的也是为 了以安反侧 ,分化瓦解犯罪 。
(二 ) 区 别 对 待 、 便 宜 从 事 政 策
赦免 的最大 弊病是不 能就各个具体案件和具体犯罪人 的具体 情况 区别对
待 。因为 即使在 同一种犯罪行 为 中,情节也有 轻有重 ,犯罪人 的具体情 况也
千差 万别 。如 果把这 一种罪都 赦免或 不赦免 ,就抹煞 了其 中的区别 ,尤 其是
“大赦天下 ”、 “一切赦之 ”更会放纵那些罪大恶极 的惯犯和累犯 。要消除这
一弊端 ,必须将 宽免刑 罚 的权 力下放 到每个具体查办案件 的官 员手 中, 因为
承办案件 的官 员直接 接触每一个具体 案件 ,他 们最有可 能做 到对每一个 具体
的案件 区别对 待 。我 国历史上 的录 囚也称虑 囚制度 ,可 以被认 为是在 宽免刑
罚方 面 能够 弥补赦免不足 的方 式之一 。录 囚是封建君主 或 官吏 查 阅囚犯 案卷
或直接 向囚犯 讯 问决狱情况 ,平反 冤狱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