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风-简帛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 ――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葛晓音 战国后期,由于韵文中四言词组和三言词组的愈趋实字化以及语法意义的独立,对于二者之间节奏关系的探索,成为骚诗和民间谣谚的共同现象,这是酝酿七言节奏的主要背景。七言节奏的生成原理决定了早期七言篇制由单行散句构成、意脉不能连属的体式特性,使七言只能长期适用于需要罗列名物和堆砌字词的应用性韵文和俗文字,而不适宜需要意脉连贯、节奏流畅的叙述和抒情。汉末少数七言作品在突破七言自身局限方面所作的尝试,为七言体朝叙述和抒情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与生成途径不同的五言诗相比尚欠成熟,这是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 早期七言体 节奏提炼 体式特征 发展滞后 作者葛晓音,1946年生,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关于七言体的起源和成熟时间问题,历来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争讼不决的公案。曾有学者对历代典籍中和20世纪以来海内外学界的各家说法做过较为全面的统计,大约归纳出9种主张:源于《诗经》说;源于楚辞说;源于柏梁台诗说;源于曹丕《燕歌行》说;源于民间歌谣说;源于乐府说;源于字书说;源于镜铭说;源于张衡《四愁诗》说。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争议焦点逐渐集中到源于楚辞和民间歌谣这两种主张,而且大多数都倾向于源于楚辞说。但是源于楚辞说的主张未能有力地驳斥源于民间歌谣的主张,于是又有兼取二说者,或认为母体是楚辞,民间歌谣是助产士,或认为楚辞也是起源于楚地民歌。而主张源于楚辞者,对于七言究竟如何从楚辞中产生的解释也有较大分歧。笔者在拜读各家前贤的论著时注意到,这些争议的产生与思路和视点的高度集中有关:与五言诗起源问题的争论相同,各家论点往往聚焦在寻找五、七言脱胎的母体,力求确认该种诗体成熟的标志,辩论哪一篇诗的句式和篇制完全符合该种体式的规范。由于七言的资料真伪问题比较麻烦,形式也较复杂,加上对“七言”标准的定义也不一致,所以比五言更难确定“起源”的母体和“成熟”的时限。如果继续因循从前的思路,恐怕不易找到突破口。因此本文试图转换思路,从七言的节奏提炼和体式形成过程去考察其产生的路径和原理,并进而探讨汉魏七言诗的发展滞后于五言的原因。 一 考察一种诗体的产生,首先应着眼于其基本节奏的形成。在七言产生之前,四言和骚体这两种诗体都是从散文句中提炼出主导的基本节奏音组。四言以二、二节奏为主,统率了许多不能变成四字句的散句,所以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字数更多的诗句。楚辞也是同样,以三X二、三X三、二X二这三种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使各种散文句式得以诗化(X指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句中的虚字句腰,这三种节奏和以《九歌》为代表的骚体句的三兮二、三兮三、二兮二节奏相同)。这两种诗体的各句字数以及意义词组的顿逗和诵读节奏不一定一致,但可以被统一在基本节奏音组之中。而七言、五言与四言和骚体不同,其意义词组的顿逗和诵读节奏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情况只是例外。几乎不存在以主导的基本节奏音组统率其他字数不同的散句问题。由于每句字数相同,节奏的形成在于基本句式自身词组的组合,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连贯。因此,五言体的生成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寻找节奏感的过程。七言也同样有这个过程,但与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又有所不同。 七言的基本节奏是前四后三,这一点已经毋庸论证。但是这四、三节奏是如何形成的?却罕见学界论及。在七言体产生之前,七言句已经大量存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和各种韵文中间。因此考察这些七言句如何形成四三节奏,便成为研究七言体生成原理的必要前提。晋人挚虞在《文章流别论》里说: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两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之属是也。”将七言句的源头追溯到《诗经》。那么不妨先看看《诗经》中的七言句。挚虞所说“交交黄鸟止于桑”,其实从全篇来看应该断成四、三两句的四言体,就像《唐风·采苓》中的“人之为言,胡得焉?”《小雅·鱼丽》中的“君子有酒,旨且多”等例子一样。事实上先秦乃至两汉的不少七言歌谣与此相类。这种四、三句式可以连接成四三节奏的七言,这应是挚虞视之为七言句之祖的原因。但是如果不算这类实属于四言体的“七言”句,《诗经》里的七言句非常少,即使把加“兮”的八字句也算上,只有10句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没有节奏的散文句,如《豳风·七月》中的“三之日纳于凌阴”,《小雅·鹿鸣》中的“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筑室于道谋”,《大雅·召旻》中的“今也日蹙国百里”,《周颂·我将》的“仪式刑文王之典”等。但也有几句形成自然的四三节奏,如《魏风·伐檀》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周颂·敬之》“学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