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与末路
三、桐城派的复归与末路 ——桐城派文的复归 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尚醇厚而黜闳肆。2、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3、重建辞约旨博、清正雅洁之义法。 学邃者,其文常醇以厚,而学掩才;学未至,其文常闳以肆,而才掩学。 ——吴汝纶:《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 三、桐城派的复归与末路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 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桐城人。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16年,清史馆聘为总纂。马其昶奔走于张裕钊、吴汝纶之门,转益多师,有着振兴乡邦文化的强烈意愿,是吴汝纶之后的后期桐城派主帅。马其昶之文因沾溉桐城文体洁气舒、志和音雅之气,而被推为向桐城派文人之文回归的典范之作。 三、桐城派的复归与末路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姚永朴 姚永朴(1862-1939),桐城人。少承家学,好古文辞,与弟永概同师事张裕钊、吴汝纶,曾任职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协修,从教于北京大学。1920年南归,教授于东南大学、安徽大学。有《蜕私轩集》、《文学研究法》及经学著作多种。《蜕私轩集》中,以传志之文最得桐城精神,传主或师或友,皆一代宿儒。作者记其逸事、旌其大节,谨厚沉挚。1914年,撰成《文学研究法》二十五章。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与林纾的《春觉斋论文》都是在桐城派韶华将尽之时,为桐城派古文辞理论作结,并以大学讲坛作为布道之所。 三、桐城派的复归与末路 ——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之姚永朴 姚永概(1866-1924),字叔节,永朴之弟。1912至1913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著有《慎宜轩文集》。姚永概认为甲午前患西学不知,今患中学之全弃;西学中惟政、艺可学,中学则六经程朱韩欧之书、伦理纲常之道为不可弃。这一观点,代表着后期桐城派所共同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何以以桐城派为攻伐对象的重要原因。 思考题 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奠定了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重要基石,请谈谈你对“义法说”的理解。 试析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 以曾国藩为例分析中兴期桐城派文的创作特征。 吴汝纶是如何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复归的? 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与末路 桐城派的分期与代表人物 分期 时段 代表人物 初创期 康、雍、乾年间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承守期 嘉、道、咸之间 管同 梅曾亮 方东树 刘开 姚莹 中兴期 咸丰中至同治、光绪初年 曾国藩 薛福成 黎庶昌 张裕钊 吴汝纶 复归期 光、宣年间 吴汝纶 马其昶 姚永朴 姚永概 一、初创期与承守期的桐城派 ——方苞的行身祈向 学行继程、朱之后 文章介韩、欧之间 ——王兆符: 《方望溪先生全集序》 方苞(1668-1749) 一、初创期与承守期的桐城派 ——桐城三祖 方苞(1668-1749),生于康熙七年,康熙三十年入京师,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后因《南山集》案入狱两年,因学问好能古文,被康熙赦免,官至礼部侍郎。享年82岁。 刘大櫆(1698-1779),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晚方苞30年,雍正四年(29岁)游京师,拜在方苞门下。享年82岁。 姚鼐(1732-1815),生于雍正十年,晚方苞64年,晚刘大櫆35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未与方苞见过面,乾隆四十年(1776)拜在刘大櫆门下。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享年84岁。 一、初创期与承守期的桐城派 ——方苞之“义法”说 所谓“义”,讲的是言之有物,“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而经术与事物之理,大凑于程朱之学。 所谓“法”,讲的是言之有序,即古文写作的程式、法度、规模,其中又以删繁就简、言明意赅、语言雅洁为至上。 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方苞自定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也是桐城派后学的学术与文学选择;而其揭橥的“义法”说,则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 一、初创期与承守期的桐城派 ——刘大櫆之“神气”说 刘大櫆认为:古文之能事,可言论者为文法,可致意处为神气,文法可以言传,而神气则只可意会。行文之道,当以神气为极致。 因声求气之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龙湖地产项目全周期运营管理.pptx
- XF 1261-2015 长管空气呼吸器.pdf
- [模版]民事诉讼状(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doc VIP
- 中国工业打印机头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pdf VIP
- 某某物流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pdf VIP
- 董卿朗诵《生命》原文(通用3篇).docx
- 江门市检察机关招聘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笔试试卷及答案2022.docx VIP
- 2023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用液冷机组技术规范.docx
- 限禁用物质管理标准规定.pdf
- 2023广东江门市检察机关招聘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3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