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清代四川地区节孝牌坊看节孝文化
从清代四川地区节孝牌坊看节孝文化摘要:清代统治者虽然为外族入关入主中原,但是受汉文化影响极大,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作为其统治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行,所以在推行节孝方面也沿袭明代的相关法典实行旌表制度,建立建筑以表彰相关人员。节孝牌坊是旌表女子严守贞节,孝顺父母公婆的标志性建筑,反映清代贞节表彰制度与寡妇的社会保障措施,体现清代主流文化价值观。本文对四川地区节孝牌坊进行了调查及考证,以实例来证实四川地区节孝牌坊的一些文化特征及节
孝文化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四川 节孝牌坊 节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四川节孝妇女及节孝牌坊概况
(一) “贞、孝、节、烈”与牌坊
在四川牌坊铭文中“贞、节、孝、烈”以及“节孝、贞节、贞孝”等几个词是有分别的。“贞”指女性未婚夫亡而守节,“节”指已婚夫亡而守节[]。“孝”指孝顺翁婆。坊主既节且孝称“节孝”。四川节孝牌坊很多,如为旌表王瑸之妻曹氏节孝,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的成都蒲江县天华镇王曹氏节孝坊;为旌表罗天明之妻唐氏节孝,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四川南充嘉陵区桥龙乡的羊龙庙牌坊;为旌表徐国管之妻余老太君节孝,建于光绪八年(1882)的四川仁寿县中华乡牌坊村三组徐余氏节孝坊;坊主既贞且孝称贞孝,贞孝牌坊在四川牌坊中不多,四川隆昌县响石镇存杨邱氏贞节坊一座。坊主杨维信妻邱氏“十九岁于归,二十六守志”,“翁姑早逝”,“矢志靡他,耿耿者六十七载;厥宗勿替,绵绵者九十三春”[],乾隆四十九年(1784)奉旨旌表贞节修建牌坊,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重建。
节孝牌坊是四川各类牌坊中数量最多的,这类牌坊所旌表的节孝妇女人数也是各类牌坊旌表人数中最多的。据实地调查,四川地区现存明清时期牌坊167座中,节孝牌坊就有59座,占四川现区现存明清牌坊总数的35%。其中,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的四川犍为县犀牛坝贞孝节烈总坊旌表节孝妇女337人,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四川隆昌县城南关节孝总坊1旌表节孝妇女183人;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78)的四川隆昌县城南关节孝总坊2旌表节孝妇女317人;四川雅安市河北乡节孝总坊旌表节孝妇女156人;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四川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贞孝节烈总坊旌表节孝妇女133人,再加上四川高县庆符镇节孝总坊和四川珙县洛表镇节烈总坊及节孝专人坊和节孝双人、三人坊旌表的节孝妇女,实地调查四川地区现存明清时期牌坊共155座中,总数在1200人以上,远远高于四川地区其他牌坊旌表褒扬人数。
四川地区节孝旌表是相当盛行的,1919年《绵竹县志》载,有清一代,仅绵竹就有节妇955人、烈女44人。
(二)节孝牌坊修建条件
节孝牌坊不同于德政坊、寺庙坊等,可以由地方人士自行修建,它须由各地方官逐级题请,经皇帝(至少也是以皇帝的名义)批准方可修建,所以一般的节孝牌坊最上匾都有“圣旨”、“皇恩旌表”等字样。
同时还有题请旌表的孀妇守节年限规定,《明会典》:
凡民间寡妇,三十岁前夫亡守节,五十以后不改节者,属旌表之列。
又《大明令》:
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清初与元明两代基本相同。雍正《大清会典》:
康熙六年,议准。民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节,至五十岁以后,完全节操者,查明题请照例旌表。
由于不少节妇亡殁于五十岁以前,而她们的守节情形又的确值得旌表,因此,雍正《大清会典》:
雍正元年“至节妇年逾四十而身故,计其守节已历十五载以上者,亦应酌量旌奖”。
雍正《大清会典》:
康熙“十四年,题准。凡节妇已经核实到部者,虽病故,亦准汇奏旌表”。
雍正《大清会典》:
康熙“三十五年,题准。节妇自三十岁以内守节,至五十岁者,即行旌表,过五十岁者,将迟延缘由报部”。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同治十年(1871)定:嗣后孀妇守节至六年以上身故者一律旌表。
《清世宗实录》[]:
节妇年逾四十身故者,守节已历十五载以上,亦应予旌。
由此可知,节妇题清旌表须具备两个年限条件:一是30岁以前(含30岁)守节;二是守节有年限规定:清初为20年以上,后降为15年,晚期再降为6年,甚至3年(见下表)。关于这两个条件在四川隆昌县城南关两座节孝总坊的铭文和隆昌县志中得到了证实。
(三)从节孝专坊到总坊
为旌表孀妇节孝,除将其节孝事迹载入地方志和死后准入节孝祠外,官府一般还拨给节孝妇女三十两白银,让本家建节孝牌坊一座。如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光大街李倪氏节孝坊铭文载:“既据该督详慎核实,造具册结疏请给银建坊,应如所请,□其旌表,令该督转饬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