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乡地软包子-故乡地软包子
故乡地软包子/故乡地软包子故乡地软包子
文/王崇熹
说起包子,确是种类繁多。名气大点儿的,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山东蟹黄包子,陕西灌汤包子,四川辣味包子,新疆薄皮包子等等。其他如叉烧包、葫芦包、花素包、佛手包、水煎包、羊肉包、豆沙包、烤包……多得不胜枚举。而地软包子当是包子家族中最普通的一种包子了。正因为它普通,因而更受大众的喜爱。
地软又名地耳,是一种食用藻类。据《食物本草会纂》记载:“食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后即早采之。味干寒无毒,能明目益气。”
在乡间拾地软,是一件最令人高兴的事情。夏天雨后,空气清新,草木葱绿。只见在沟畔、斜坡、塄坎处的荒湿地里,突然间就丛生出一疙瘩一疙瘩的“黑木耳”来。软绵绵,肉突突,水灵灵,黑黝黝,让人惊喜万分。它们或藏于草丛中,或裸露于地表上。碰得好了,一片连着一片,让你采不尽,拾完,篮儿满了,袋儿鼓了,沉甸甸地提回家去。这时候的感觉就特有情意,你心思着装了一篮鲜嫩和清新,你想象着提了一袋丰盈和喜悦,脚步儿就轻快,乱弹子就出了口,人也便俏皮浪漫了许多。到得家里,急切切地洗净,切碎,拌上清油、调料,加进豆腐丁、葱花,捏成包子上笼。热气儿冒出来了,香气儿溢出来了,大眼小眼瞅着,嗅着鼻儿闻着,单等那馅心松软、清淡爽口的地软包子放进口中,心神又是何等地愉悦呢!
自从住进城里后,就再也没有了拾地软的乐趣。那坚硬的水泥地面上,那喧嚣的街巷中,那混浊的空气里,又如何能生得出清纯、鲜活的地软来?每当夜幕降临,一座座酒楼前耀眼的灯光里,一辆辆高级轿车排成了行。一个个西装革履、衣裙飘飞的男男女女们去吃那满桌的珍馐佳肴时,我就生发出了无限的感慨:人的适应性何以这样的快?先前还恋着家乡那散发着泥土芳香味儿的地软包子,现在却日日地去贪欲那满盘满碗的奇珍异品了,而且神态又是那样地从容、自然,仿佛是天经地义地一般。
不吃白不吃?
吃鲥鱼
文/殷登国
鲥鱼是一种肉质细嫩、肥腴可口的海鱼,长约二尺,形稍侧扁,背呈苍黑,腹面银白,它平常生活于太平洋里,每年五月初溯河而上至淡水河中产卵,我国南方江河中常出现它的踪迹,渔民多半趁此机会捞捕,视之为珍贵的鱼类,在帝制时代,更是入贡京师的贡品。
由于明成祖靖难之后,把国都从南京移到北平,因此鲥鱼进贡的过程比较麻烦。当时采取的折中办法是:每年五月十五日,把刚捕到的新鲜鲥鱼进献给埋葬在南京明孝陵的朱元璋先生的亡魂享用,次日即将鲥鱼用冰鲜船装好,开始日夜兼程赶运往北京,限定在六月末旬运到,七月初一荐于太庙,而后供皇帝御膳并分享近臣。
从南京把鲥鱼运到北京得花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为了保持鱼的新鲜度,冰鲜船昼夜赶路,急如星火,而且每到一站都得立刻向地方官索取冰块来冰鱼;可是主其事的尚膳监根本不要冰,每到一站都要地方官把冰块折换现钱,纳入私囊。鲥鱼在暑天里放了近两个月,不等运抵进京,早就臭秽得叫人作三日呕了;可是这绝臭不到坐在冰鲜船上的尚膳监,因为这些臭鲥鱼全放在别的贡船上,冰鲜船里一条鲥鱼也没有,芳洁华丽得有如江南画舫,尚膳监就坐在冰鲜船上鼓乐笙歌、饮酒作乐。
等臭鲥鱼运到北京后,尚膳监才派人将鲥鱼洗刷干净、洒些香水,供荐太庙。等鲥鱼下厨烹调御馔时,尚膳监再用鸡肉猪肉、香菇鲜笋来分散臭味;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还视为珍馐,用银碗装了分享近臣。
某年北京有一巨?(大太监)被派到江南去做官,到了夏天,巨?想起鲥鱼应当上市了,便责问厨师为什么不蒸鲥鱼给他吃?厨师说:“每天给您烹的鱼就是鲥鱼呀!”
巨?生气地说:“你骗我没吃过鲥鱼?桌上的鱼形状虽然跟鲥鱼很像,可是闻不到那股特殊的腐臭味,这哪是鲥鱼呢?”一时闻者捧腹。
想想看,贵为天子巨?、皇亲国戚,居然也只能吃臭秽的鲥鱼,比起清朝扬州盐商吃鲥鱼,从出水到入锅,一直从江边挑行灶、蒸到筵前上桌以保持其鲜度的做法,真是天壤之别。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