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本人联系教学实践,对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谈几点看法,与诸同仁共同探讨。 一、科学严谨,准确规范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探索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一切违背史实的语言都会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学生造成混乱甚至错误的只是概念。如《鸦片战争》一课,有三处值得注意:第一处关于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当时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如果教学语言出现了“英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违背了历史真实,造成概念混乱,给后面讲述帝国主义的形成带来认识障碍。第二处在讲《南京条约》内容时,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不能遗漏“岛”字。因为平时所说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两个不平等条约,才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第三处是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只照本宣科读一遍,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同以后教材中提到的白银混为一谈。这里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比价,一银元等于白银七钱多,所以2100万银元折成白银约1500万两。 可见,文字上相差无几,而概念却有差异。教师必须以准确的语言,讲清楚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使用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的说法都在禁忌之列。历史教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允许想象夸张。如“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夸张的修辞在讲述历史事实时是不能使用的,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准确”二字。 二、声情并茂,激起共鸣 历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就必须赋予历史以丰富的情感。白居易说过:“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充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激情。在情感共鸣的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教师平时就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丰富的材料、充实的内容是产生情感的沃土。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内容比较简单概括。如讲拿破仑时,可补充介绍人物的一段语言“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向学生展示他善于权变,贪恋权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激起学生对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 同时要注意语言技巧的正确使用。根据内容和情感的变化,适时调控语调、语气和节奏,才能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入历史事件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 三、生动形象,立体可感 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这种过去性的特点,使学生无法对它们进行直接的观察,更多要靠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这些历史情节与历史现象。如《辛丑条约》在军事方面有三条规定:第一,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第二,准许帝国主义各国派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三,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住,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三条严重危害中国安全的条款比较生硬,不易理解,但有个老师打了个比方:“一户人家为防备小偷强盗,总要有个大门,而大沽炮台强令拆除,帝国主义列强从这里出出进进,就好像这家的大门被人拆去一样。北京—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外国人驻兵,就好像这家从大门到后院站满了坏人,随时威胁他的安全。至于第三条就更危险了,在北京划使馆区,帝国主义派驻军队,可以设置大炮的炮位。从东交民巷到当时是光绪帝的卧室的故宫养心殿,距离也不过两千米,如果开炮,一打就准。这三条规定,随时威胁满清中央政权。中国还像一个独立的国家吗?”一项关于帝国主义驻军中国条款,经这位老师的论述,不再是僵化的文字而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形象,这样的语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精炼简洁、明白易懂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教师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提纲挈领。 语言简明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弄清本质,抓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度概括的语言。比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和协定关税。这样使内容高度浓缩,学生掌握起来条理清晰。如讲太平天国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的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简练准确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它会成为学生疲劳的因素。 总之,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