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docVIP

浅谈《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浅谈《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摘要:宋代政府对针灸学的高度重视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发行的数量和影响度。《针灸资生经》是宋代针灸学著作中学术成就较高的一部。书中记载史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1)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2)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3)辨证严谨,取穴精简;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关键词:《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46―02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宋代出版业的发展,这项发明也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的发行数量和影响度。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以《针灸资生经》的成就最高,它不但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继承下来,还用大量的医案作为论证,来印证艾灸疗法的理论。《针灸资生经》中记载艾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 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 受晋唐时期葛洪、王焘舍针取灸思想的影响,加上南宋时期艾灸疗法的盛行,王执中很推崇艾灸疗法,但是他不拘泥于独取灸法,而是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艾灸,合理地配合药物及针灸治疗。在《针灸资生经“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这样一个经验方法,并且提倡“药与灸不可偏废”。又如在《针灸资生经-肾虚》载有一则治疗小肠气的医案:“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足第二指下第一节曲纹中心)。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在这则医案中,王执中在后面作了下面的论述:“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王氏首先肯定了灸疗的效果,即“灸固捷于药”,但同时还强调,灸药并用,常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与唐代王焘“唯取灸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针灸资生经(头重)》载,王执中母亲曾患头晕,王氏用除痰药加上艾灸头风诸穴而痊愈,这也是灸、药并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以上医案说明王执中的学识比较广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方法灵活,提倡针灸药并用,不可偏废。 2 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 王执中比较善于通过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针灸资生经”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同是囟会一穴,《针灸资生经生经第三f临床心得,也记录来自各方的比较精彩的艾灸疗法医案,博采众长,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启发。《针灸资生经经有一个道人为其艾灸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各灸七壮即愈。王执中记录下来,并用在其他患小肠气的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灸资生经“医女”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王执中没有偏见,只要是精彩的医案便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和其他人参考。 3 辨证严谨,取穴精简 《针灸资生经》中所附艾灸疗法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各科,虽然涉及广泛,不过无一不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例如下面一则医案: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梗。令细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摘自《针灸资生经(余见咳嗽)》同是喘证,一人从“夏月亦衣夹背心”来判断是膏肓病,令灸膏肓。而另一人暴喘着,王执中则辨为“痰喘”,为灸肺俞而治愈,同病而异治,这是王执中重视辨证的具体体现。 再如下面的一则医案: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他穴也。摘自《针灸资生经“筋病”为其艾灸筋会阳陵泉而治愈,上面两则医案也是同病而异治,体现了王氏辨证的严谨性,而且还交待了病有深浅,而治法也有异同,提示治病不可拘泥。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王执中艾灸疗法的取穴十分精练,常常三两处穴位,甚至只取一处便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下面的三则医案:王执中母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穴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灸之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中医功底的深厚和辨证论治水平的高超。 4 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王执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首先想到汲取前人的理论经验,如下面这则医案: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试检《针经》于结喉下灸三壮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