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枝词中徽商妇形象探究
竹枝词中徽商妇形象探究关键词:徽商妇;明清时期;留守群体
摘要:徽商妇是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是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域性留守群体。徽州竹枝词真实而诗化地再现了徽州妇生活和情感的历史场景。徽商妇并非“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数十万人的群体,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在数百年间如此笃守所谓的封建礼教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仍值得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3-0038-07
Reconsidering Lives of Huizhou Merchants’ Wives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in the Ming-Qing Period
ZHAO Yun
( Institut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at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Shanghai200237, China )
Key words:Huizhou merchants’wives, in the Ming-Qing Period,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Abstract:Parallel to the Huizhou merchants, Huizhou merchants’wives, synonym to a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were the largest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e Ming-Qing Period.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lives of these women in Huizhou were relayed to us truly and poetically by the classical Occasional poems, which were sympathetic to facets of lives of local people. Huizhou merchants’wives were not a “homoginous few”, but a group of over a hundred thousan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what led such a large group of women to sacrifice for traditional ethics and rit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徽州因徽商而名,徽商因徽州而生。徽商妇,是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的象征,一个留守妇女的代名词,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域性留守群体。明清徽州府地处皖南,下辖六县,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1949年划归江西的婺源。在这块面积仅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明清时期却走出了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称雄达300年,其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商业资本之巨,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然而,由于大批成年男性长期外出,大多基本生活在外地,留在家乡的女性能与丈夫共同生活的天数屈指可数,徽州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当我们聚焦、慨叹徽商称雄商界时,又有多少人想到留守在家的徽商妇的生存状态?
既有相关成果,[1][2](P159-174) [3][4]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但仍不能很好地回答:贞节牌坊为何与徽商妇紧紧联系在一起?徽商妇又为何会听凭于当时的境况而整体性失语?仅仅是因为专制礼教的束缚?如果要研究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就必须深入了解被压在石牌坊底下和湮没在民间的徽商妇的实际生活状况。
一、徽商妇:一个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发轫于明代中叶,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至清代乾隆达到鼎盛,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六百余年,称雄达300年。[5](P9-16)那么这一时期尤其是称雄300年间(弘治――乾隆)的徽商妇的人口数量有多少?我们不妨依据一定的资料做出谨慎的估算。
先了解一下明清徽州女子初婚年龄。据朱琳对徽州地方志中“列女”资料的统计,来自各个阶层、不同家庭的3394位女子初婚年龄平均值为17.97岁。(见表1)其中,婚龄在17、18、19岁的尤为众多,占61.6%,并在18岁达到最高峰。清末刘汝骥在《申送六县民情风俗绅士办事习惯报告册文》里也集中记录了女子婚龄大小。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