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子与淮南子-CUHK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4 - January 2012
*
《劉子》與《淮南子》、今本《文子》關係探究
梁德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引 言
近年有關《劉子》之研究,如楊明照《劉子校注》、王叔岷《劉子集證》、傅亞庶《劉子
校釋》以及陳應鸞《增訂劉子校注》等,多集中於文本整理,對於校訂《劉子》貢獻極
大。《劉子》之作者問題更引起學者廣泛討論,創獲甚豐。至於《劉子》與先秦兩漢典
籍之關係、《劉子》徵引前代典籍之方式等問題,則仍未受到重視。現有的研究成
果,除林長眉〈《劉子》引用《莊子》考〉、丁原植《文子新論》、陳志平《劉子研究》等
外,並未有論著討論《劉子》與前代典籍之關係。1
《劉子》雜取百家之學,其中《淮南子》乃其重要之資料來源。丁原植曾專門探究
《劉子》、《淮南》、《文子》三書之互見段落,認為劉晝所見乃《淮南子》別本,而非今
本《淮南子》。又據《劉子》引用《文子》、《淮南》之具體情形,推測《劉子》所引用者
亦非今本《文子》,其與今本《文子》相合部份乃是《淮南》別本之資料。《文子》在流傳
過程中曾與《淮南子》別本殘卷相混雜,而今本《文子》乃後人整理時加入《淮南子》文
字以擴充篇幅。2 丁氏乃第一位學者注意《劉子》引用《淮南子》、今本《文子》之問題,
並據以論證今本《文子》之流傳情形,然其書只選取顯例推論,未有就《劉子》與《淮
*
本文為拙撰博士論文《劉子研究》的部份章節,發表前蒙論文導師何志華教授審閱,並給
予很多深入的意見和建議,謹致謝忱;又蒙編輯延請三位專家學者匿名評審,所提意見
精闢獨到,極具參考價值,筆者獲益匪淺,在此一併致謝。
1
楊明照:《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王叔岷:《劉子集證》(北京:中華書
局,2007 年);傅亞庶:《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楊明照(校注)、陳應鸞
2008
(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年);林長眉:〈《劉子》引用《莊子》
8 1 1974 6 57–63
考〉,《書目季刊》第 卷第 期( 年 月),頁 ;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萬
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頁247–62 ;陳志平:《劉子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8 年)。陳志平《劉子研究》對《劉子》引用前代典籍作出研究(頁226–38 ),然其討
論焦點並非集中於《劉子》引用《淮南子》、《文子》。
2
261
丁原植:《文子新論》,頁 。
©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4 - January 2012
126 梁德華
南子》所有互見段落作出全面分析,亦未深入探討《劉子》引用二書之法則。且《劉子》
與今本《文子》文字相合部份是否一如丁氏所言乃《淮南》別本的材料,亦需進一步探
究。本文擬排比《劉子》、《淮南》、今本《文子》三書相關文句,以見《劉子》引用前代
典籍之方法,從而探討《劉子》與《淮南》、今本《文子》之關係。
《淮南子》、今本《文子》、《劉子》三書成書年代概述
由於《淮南子》、今本《文子》、《劉子》三書關係複雜,本節先概論三書之成書年代,
以明《劉子》編纂時,《淮南》及今本《文子》早已成書,而為《劉子》所資取。
• •
《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云:「建元二年,淮南王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