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社交焦虑倾向和感知匿名性探讨社群媒体中的自我 - 国立政治大学.pdf

以社交焦虑倾向和感知匿名性探讨社群媒体中的自我 - 国立政治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社交焦虑倾向和感知匿名性探讨社群媒体中的自我 - 国立政治大学

以社交焦慮傾向和感知匿名性 探討社群媒體中的自我揭露行為 《摘要》 社群媒體改變了自我揭露行為和人際關係發展過程,目前的相關研究卻不 多。本研究因此針對Facebook 和PTT 兩種社群媒體,探討社交焦慮和感知匿 名性,對使用者的去抑制化行為與自我揭露訊息深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在感知匿名性不同的社群媒體上,使用者的去抑制化行為和 自我揭露訊息深度確有差異,社交焦慮卻沒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因此就媒體特 性、社交性、去抑制化行為與自我揭露的關係 、人際關係發展的新型態等面向 進行討論。 關鍵詞:去抑制化行為、自我揭露、社交焦慮、社群媒體 、感知匿 名性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 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 )近年風靡全球,加上許多其他的電腦中介傳播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應用,皆使得過去強調面對面 (Face-to-Face ,FtF )互動的人際傳播研究,轉而探索線上的人際關係發展。 然而,除了少數研究嘗試跨越線上與線下的界線(Gibbs, Ellison, Heino, 2006; Lijun, 2010 ),大部分的CMC 研究仍侷限於線上或者線下的個別空間,未考慮 當代的人際關係發展,已逐漸在虛擬/真實場域間相互滲透。如社群媒體的竄 起,即反映了某種新人際關係發展的模式 ,就像 Lijun 所說的 「定錨關係」 (Anchored relationship )(2010 ),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為基礎,而在網路 世界浮動、游移與發展 。 在CMC 的領域中 ,對人際關係發展的研究經常討論自我揭露和社交焦慮 的相關議題。早期的CMC 媒體較單純,具有匿名 、有限的非語文線索和可同 步或非同步互動的多種特性 ,因此相較於FtF 的情境 ,使用者在CMC 情境下 的自我揭露速度會更快(Attrill Jalil, 2011 )。自我揭露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親 密感(closeness ),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Derlega, Winstead, Wong, Greenspan, 1987 )。由於CMC 的特性能大幅降低他人的臨場感和社會 壓力,讓人更有信心地自我揭露、管理自我呈現,因此對高社交焦慮傾向者來 說 ,CMC 是重要的人際關係發展與社交管道 (Sheeks Birchmeier, 2007; Shepherd Edelmann, 2005 )。 然而,社群媒體與連帶產生的定錨關係,卻可能降低CMC 對高社交焦慮 傾向者的幫助。針對社群媒體中使用者自我揭露的研究已證實,非匿名性似乎 會讓使用者大量交換自我訊息,但僅流於表面 (Attrill Jalil, 2011; Cho, 2007 ),因為在社群媒體環境中,任何訊息都可能必須同時向多種社交網絡公 開。使用者在考慮自我揭露互惠性的同時,必然會調整內容以符合大部分的受 眾 ,因此影響到親密關係的發展。針對社群媒體探討自我揭露與關係親密度的 研究,也發現在自我揭露的誠實度(honesty )、數量(amount )、正負向性(valence ) 和目的(intent )上,並非所有構面都與親密度正向相關(Park, Jin, Jin, 2011 )。 就高社交焦慮傾向者而言 ,非匿名性可能破壞原本CMC 提供的安全感和控制 力 ,進而促成自我揭露行為的改變 (Caplan, 2007 )。 有鑒於此,本研究認為應針對新興的社群媒體,探索其非匿名的特性對不 同社交焦慮程度的使用者 ,在自我揭露訊息內容上會有什麼影響 ,以擴充現有 對自我揭露、社交焦慮與社群媒體的相關研究 。 貳 、文獻探討 一、社交焦慮 根據自我呈現理論 (Self-presentational theory ),在社交場合中,人都希望 可以控制形象和身分認同,有效管理自我呈現 ,避免讓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Caplan, 2007; Schlenker Leary, 1982 )。當人對自我呈現的管理能力欠缺信 心,但又想讓他人建立良好的印象,就會造成社交焦慮 (social anxiety ) (Schlenker Leary, 1982, 1985)。社交焦慮指人對可能受到他人仔細觀察的情 境,所感到的持續性憂懼 (American Psychiatric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