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设计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行星齿轮传动的发展概况 1 1.2 行星齿轮传动的发展趋势 3 1.3 行星齿轮传动的优缺点 4 1.4 本设计课题简介 6 第二章 摆线针轮减速器传动理论与设计方法 7 2.1 摆线针轮减速器的传动原理与结构特点 7 2.1.1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传动原理 7 2.1.2 摆线针轮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7 3.1.3 摆线针轮传动的啮合原理 8 第三章 针齿与摆线轮齿啮合时的作用力 15 3.1确定初始啮合侧隙 15 3.2判定摆线轮与针轮同时啮合齿数的基本原理 16 3.3针齿与摆线轮齿啮合的作用力 16 3.4输出机构的柱销(套)作用于摆线轮上的力 17 3.4.1 判断同时传递转矩的柱销数目 18 3.4.2输出机构的柱销作用于摆线轮上的力 18 3.4.3 转臂轴承的作用力 18 3.5 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主要强度件的计算 19 3.5.1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19 3.5.2 针齿抗弯曲强度计算及刚度计算 19 3.5.3 转臂轴承选择 20 3.5.4 输出机构柱销强度计算 20 第四章 摆线针轮减速器的设计计算 22 4.1摆线轮的设计 22 4.1.1确定传动的结果形式 22 4.1.2确定摆线轮针轮的齿数 22 4.1.3确定针轮半径 22 4.1.4确定短幅系数和偏心距 23 4.2转臂轴承的选择 23 4.2.1转臂轴承负载计算 23 4.2.3转臂轴承选择 24 4.2.4转臂轴承寿命计算 24 4.3确定针轮尺寸 24 4.4摆线轮结果尺寸的计算 26 4.5确定输出机构中柱销、柱销套和柱销空的直径 27 4.6摆线轮、针齿、柱销的数据表 27 第五章 轴的计算 30 5.1输出轴的计算 30 5.1.1输出轴的结构装配图 30 5.1.2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30 5.1.3输出轴的结构设计 30 5.1.4求轴上载荷 31 5.1.5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 31 5.1.6精确校核轴的疲劳强度 32 5.2输入轴的计算 33 5.2.1输入轴结构转配图 33 5.2.2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34 5.2.3轴的结构设计 34 5.2.4力的计算 35 5.2.5按弯扭合成强度校核 35 5.2.6精确校核轴的疲劳强度 35 第六章 箱体的结构设计 38 6.1箱体的结构设计准则 38 6.1.1机体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38 6.1.2应考虑便于机体内零件的润滑、密封及散热 38 6.1.3机体要有良好的工艺性 39 6.2减速器箱体密封 39 6.3试验要求、观、包装、运输和储藏的要求 39 第七章 减速器的润滑 41 7.1润滑的意义 41 7.2齿轮润滑剂的选择 42 参考文献 44 致 谢 45 第一章 绪论 1.1行星齿轮传动的发展概况 我国早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9~500年),祖冲之就发明了有行星齿轮的差动式指南车,比欧美早了1300多年。 1880年德国第一个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专利出现了。1920年首次成批制造出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并首先用于汽车的差速器。1938年起集中发展汽车用的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行星齿轮传动的发展。 高速大功率行星齿轮传动广泛的实际应用,于1951年首先在德国获得成功。1958年后,英、意、日、美、苏、瑞士等国也获得成功。 低速重载行星减速器已由系列产品发展到生产特殊用途产品,如法国Citroen生产用于水泥磨、榨糖机、矿山设备的行星减速器,重量达125t,输出转矩3900KN.m; 公元1765年欧拉提出用渐开线作为齿轮齿廓曲线以来,定轴轮系的齿轮传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早在1879年BOCK就论述了传动比i=的行星齿轮装置,继后Shaw发表了传动比i=2的机构,以及TOBPNABHKO用串联K-H-V型行星传动获得了传动比i=的传动机构,当时这些大传动比的行星机构主要是用以实现某一运动。 19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如汽车、航空工业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大功率船舰以及透平发动机组和透平压缩机等的发展,对渐开线齿轮传动在速度、功率、效率、外廓尺寸和重量等诸方面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这对于一对外啮合的定轴齿轮传动来说,由于在承载能力、速比、外廓尺寸和重量等诸方面的限制,是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的,从而提出了采用内啮合的分流传动结构,由于分流效应和合理地利用了内啮合,以及行星齿轮传动在运动学上的优点,从而使渐开线行星齿轮传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高速大功率行星齿轮传动的实际应用,于1951年首先在西德获得成功,1958年以后,美、英、日、苏、捷、意、荷、瑞士等国亦获得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