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建年产330万吨热轧板带钢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

新建年产330万吨热轧板带钢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建年产330万吨热轧板带钢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目 录 1 概 述 1 1.1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 1.2我国热轧带钢发展、新技术和存在的问题 2 1.2.1近二十年的技术 2 1.2.2 5我国热轧带钢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 1.4设计要求及技术水平 4 2产品大纲及金属平衡 5 2.1产品大纲 5 2.2 产品特点 5 2.2.1 产品品种及规格 5 2.2.2 产品质量标准 6 2.3板坯 6 2.3.1板坯的选择 6 2.3.2板坯的规格 6 2.3.3 板坯技术要求 7 2.4 金属平衡表 7 3设计方案 8 3.1 工艺方案的选择 8 3.2 主机型式的选择 8 3.3 轧机数量和轧制道次 9 3.3.1 粗轧机组设备选择 9 3.3.2 精轧机组设备选择 12 3.4加热炉的选择 17 3.5计算机控制系统 17 4生产工艺流程 19 4.1 生产工艺流程图 19 4.2 生产工艺流程 19 4.2.1常见的连铸与轧制衔接五种类型模式及适用范围 19 4.2.2 本车间采用的模式 20 4.2 工艺制度 21 4.2.1坯料管理制度 21 4.2.2 加热制度 22 4.2.3轧制制度 23 4.2.4 张力制度 23 4.2.5 换辊制度 23 4.2.6 冷却制度 24 4.2.7卷取制度 24 5车间工作制度和年工作小时 26 5.1车间工作制度 26 5.2年工作小时 26 6轧机组成和型式及其生产能力 27 6.1粗轧机组 27 6.1.1设备组成 27 6.1.2粗轧机R1 27 6.1.3 粗轧机R2 29 6.2精轧机组 30 6.2.1设备组成 30 6.2.2精轧机参数 31 6.3轧制工艺规程设计 33 6.3.1轧制制度确定原则 33 6.3.2粗轧机组压下规程设计 35 6.3.3精轧机的压下规程设计 37 6.4轧制程序表 39 6.5轧机生产能力 39 6.5.1轧机小时产量 39 6.5.2轧机平均小时产量 39 7轧制工艺参数设计 40 7.1轧制压力计算 40 7.2轧制力矩计算 41 7.3电机及轧辊强度校核 41 7.3.1电机能力校核 41 7.3.2轧辊强度校核 43 8主要辅助设备及其生产能力计算 48 8.1辅助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48 8.2主要辅助设备的选择 48 8.2.1加热炉的选择 48 8.2.2定宽压力机 51 8.2.3切头飞剪 51 8.2.4卷取机 53 8.3其他辅助设备 53 8.3.1除鳞箱 53 8.3.2废钢推出机 54 8.3.3边部加热器 54 8.3.5层流冷却系统 54 9车间的平面布置和起重运输 55 9.1车间平面布置原则 55 9.2金属流线型式 55 9.3仓库面积的确定 55 9.3.1确定仓库面积的原则 55 9.3.2原料仓库面积 55 9.3.3成品仓库面积 56 9.3.4车间平面设计 56 10车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7 11环境保护 58 11.1环境保护对车间设计的要求 58 11.2环保的内容 58 11.2.1绿化 59 11.2.2 各类有害物质的控制与防治 59 11.2.3噪音的防治 60 11.2.4大气污染的防治 60 12 典型产品计算 62 12.1轧件各道次尺寸确定 62 12.2轧件各道次时间确定 62 12.2.1粗轧机纯轧时间 62 12.2.2精轧纯轧时间 63 12.3轧件各道次温度确定 63 12.4轧制力及轧制力矩 64 12.5等效力矩 65 致  谢 67 参 考 文 献 68 附录A 压下规程程序 69 附录B 算程序 (C++) 70 附表 93 1 概 述 1.1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世界钢铁总产量的0.1%。2007年,中国钢铁产量为4892.08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超过第三到第八的总和,占全球总量的36.4%[1]。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我国钢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创造的附加值和纳税额大幅增长,为GDP连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钢材的消费需求。进入城镇的新居民住房、公用设施等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钢材,人均粗钢消费量增加。在三峡工程、奥运场馆、青藏铁路等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产钢材也发挥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