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文学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的文学观

老子、庄子的文学观 ★老子《道德经》 司马迁:“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 《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 老、庄:标榜自然,反对人为,首创天道自然论。 老子:反对有为,提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方法; 庄子:齐万物,等祸福,同死生,否定事物的任何相对稳定性质和事物之间质的任何差别。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 “得意忘言”论 ★社会观上: 老子:追求小国寡民的安定和谐局面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提倡个体超脱于政治和社会之外,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老、庄:否定儒家提倡礼乐文艺和仁义教化。 提倡:法天贵真的自然表现论、心斋虚静的体道感悟论和得意忘言的表达观。 一、对儒家礼乐文艺的否定 ★老子从保护朴素的人性出发否定礼乐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庄子: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外篇·马蹄》 二、“法天贵真”的自然表现论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赤子之心: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庄子发展老子的自然论,更倡扬内在的自然之美: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运》篇:丑女效颦 《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老子主张圣人无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庄子重真情: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袖握管。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钟嵘:“自然英旨” 刘勰:自然之道 苏轼:文理自然 袁宏道: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三、心斋虚静的体认大道方法 老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归于一处,专注一心。同时要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由快及慢,由浅入深,那时候你就不用耳去听,该用心去体会了。进而加深修炼,杂念全无,这时已达到心息相依的地步,那时候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的功能也只能感受到外界有形之物。而气是空明的、虚无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能容纳一切。当修炼进入高深层次时,大脑思维也进入了一种极静的状态。渐入混沌之境,神气合一,心中寂然。此时人与天合,真性毕露,似乎进入一种空明的世界,这时“道”自然与你相合。这就是虚,就是心斋。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 老子:汝齐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庄子·知北游》)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四、关于言意之辨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庄子·知北游》 《庄子·秋水》篇指出:“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老、庄:言不尽意 陆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