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研读三:人生哲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研读三:人生哲学

在庄子那里,理想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真正达到,必须理解“道”。而“道”,又是超时空、、超感知的,“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知北游》)。所以这种解“道”,在庄子那里就不是一般的理智的、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超理智、超理性的体认。 3、体“道” 庄子“体道”的精神历程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精神冲出个人形体的限制,对宇宙之无限、天地之广袤、万物之奥妙的冥思、体味;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一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通过对天地间美的认识和感受,去洞悉宇宙万物演化发展的规律道理。 自然界中的分形 自然之美 星云 另一方面是精神从知觉的感性世界中剥离、净化出来,进入无古今、无死生的超越感知的境界, 这两个方面在《庄子》中又可合称为“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通过这种冥思,将渺小的生命之躯扩大为无穷的精神之体,超脱人世,融于大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 庄子人生哲学的目的是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的境界虽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但人不可能总是沉浸在精神世界中,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现实的困境与人生的苦难,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脱。庄子的“逍遥游”从苦难的人生起程,最终是要返回到现实的人间世,以寻找一种理想的人生。 从苦难人生向诗意人生的循环 四、庄子的处世态度 庄子理想人格的处世态度,《庄子》中多次而明确表述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其主要的思想内涵是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世俗道德的否定。 “孰肯以天下为事”,“孰肯以物为事”厌恶世俗事务、鄙夷世俗目的,孕育出庄子的清高与孤傲。 庄子视惠施的相位如腐鼠(见《秋水》) 讥曹商邀宠为舐痔(见《列御寇》) 1、超世——不随物迁,游乎尘外 从“道”的根本的立场来看,世俗的是非善恶标准皆泯然无存,所以庄子把世俗的道德规范看作是约束本性、戕害“本然”的桎梏而予以否定。 不与物撄、陆沉世寰:不与外物相抵触,隐于人世间。 庄子认为隐逸未必可取,如果心存机务,即使身体隐迹山林,也未必能真正解脱;与之相反,如果精神上彻底解脱了,即使不隐迹山林,也可无往而不逍遥。 2、遁世—不与物撄、陆沉世寰 但人生多艰,要在乱世保全自己,就必须既要躲开荣誉,又要避免刑罚,保身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识到无用即是大用。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地方,七天不能生火做饭。太公任去安慰他,说:“你差点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说:“你怕死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说:“我试着说一说不死的方法。 东海有一只鸟,名叫意怠。这只鸟,动作呆笨迟缓,好像很无能似的,得让同伴领着飞,让同伴挤着栖息。进不敢飞在前头,退不敢落在后边;吃东西不敢先下嘴,总是吃剩下的食物。因此它的同伴就不排斥它,外人也始终伤害不着它,故能免除了自身的祸患。 长得直的树就会被先砍掉,水甘甜的井就会先枯竭。你想来是打扮成智慧的样子,惊动了愚昧的世人,洁身自好比出了他人的污浊,如同举着日月亮晃晃地行走,所以免不了遭受灾祸。 在一个“仅免于刑”的险恶社会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像孔子那样出头露面,除了招引祸害,是别无所获的。 ——一个悲惨世界里的悲惨经验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光是无用还不能做到保身全性。《山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才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在庄子看来,潜隐于众人之中而不显露,乃是一种彻底的自觉的表现,若非具有极高境界的“至知厚德”者,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自觉的遁世者的这种表现,是得“道”的行为。 再从实际的功用观点来看,“无用”可为“大用”。庄子通过对世态的冷峻的观察,认定正是在世人以为是“无用”的地方,存在着“大用”。 不材之木:于世为无用,于己为大用 人生追求的高远,使庄子显得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使庄子要潜隐于底层。这两种态度都是以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为前提,因而皆具有理想主义性质。 当庄子走进现实,他又主张与世周旋的顺世态度。《庄子》中写道: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3、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